解锁班玛县乡村振兴“红色密码”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凝聚的精神文化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源泉。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在红色传承、文化产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高素质人才缺少、产业链条单一、群众认知匮乏等问题。为此,文章通过对班玛县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路径建议,以期能为新时代如何深化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参考。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象征,对于地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红色文化可以通过与乡村振兴各领域的精准衔接,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和潜力。作为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班玛县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班玛县可以以红色文化为发展底蕴,破解乡村振兴困境,以红色信仰之光照亮班玛乡村振兴之路。
班玛县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
班玛县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青海省红色文化资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不畏艰难、敢于奋斗、坚持不懈、不放弃的革命精神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时专门提到班玛红军沟纪念馆,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鼓舞,班玛县红色资源逐步得到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日益壮大。
红色旅游推动产业兴旺取得客观成果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推进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近年来,班玛县在红色资源的精神指引下,深度挖掘开发“红、绿、金”三色文化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如红色旅游、藏雪茶、羊肚菌、黑陶、唐卡等,成为当地群众的增收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红色教育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路径,构建起一条独特的融合发展模式,秉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理念,班玛县凝心聚力,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向更高质量发展,让“红色班玛”的品牌更加鲜亮夺目的同时,也为本地群众提供了创业平台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红色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红色景观促进生态宜居取得一定成效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带动下,班玛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红色建设中,相继修缮和建成朱德旧居纪念馆、李先念旧居、红军亭、红军哨所、红军桥、红军栈道等文化景点,并持续加快旅游道路、观景台、旅游公厕、景区标识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以“红色文化传承引领”为核心理念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青海段(班玛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推进。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县容县貌焕然一新,红色文化和绿水青山紧密融合,相得益彰。班玛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为班玛县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色文化教育塑造乡风文明初见成效
乡风文明是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班玛县通过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在积极营造崇尚奉献、不懈奋斗、恪守法治的优良社会风气的同时,致力于深化地方文化底蕴,稳固思想文化堡垒,进而提升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乡村文明风尚的全面建设与发展。近年来,班玛县先后建成红军沟纪念馆、文史馆、红色广场等一批红色阵地,梳理“牛骨头炖野菜”“找不到主人也要付钱”“为傅钟画像”等军民鱼水情的故事,编写《红军长征途经青海班玛》《红军长征在班玛》《青海果洛班玛地区的红色记忆》等红色书籍,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并内化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激发了群众奋发向上的力量,涵养了文明乡风。
班玛县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班玛县依托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和金色文化底蕴,确立“三色班玛”建设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寻求乡村振兴与“三色班玛”建设契合点,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挖掘与利用,也在乡村振兴各领域、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上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高素质人才缺少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涵盖对红色历史的深入研究,还包括红色资源的开发、运营等方面的工作,这就迫切需要有深厚理论功底、创新思维、善于研究及定位市场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从红色遗址、遗迹和历史文献中梳理红色历史的脉络并提炼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设计与之相关的体验项目,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然而,班玛县红色文化研究深度不足,高质量研究成果少,红色产业管理滞后、运营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缺乏长期从事红色资源整理挖掘的专业人才,这是制约班玛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其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滞后,缺乏专门的引进机制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人才自主培育能力不强,教育资源不均衡,也导致当地学生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从而限制了其成长为高素质人才的可能性。
产业链条单一
近年来,虽然班玛县“红色历史+绿色生态+金色文化”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旅游业方面有了初步进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全县的经济发展,但其孵化的旅游产业的辐射能力较弱,影响力不足。通过深入探索班玛红色文化相关产业发展落后的原因,发现在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经营理念和正确的品牌意识,合作程度较低、品牌影响力薄弱,具有本地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系列衍生产品开发不足,产业体系不完善。加之,红色文化资源在呈现形式上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纪念碑、纪念馆、革命活动遗址的标注等静态展览为主,许多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也仅仅停留在文字记载上,未能通过更加生动多元的形式向公众展示,缺乏为游客提供深度参与且互动性强的体验式服务,难以使游客深入了解和感受班玛红色文化的魅力。
群众基础薄弱
将红色文化与新时代下的发展任务相结合,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在传承中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深刻意蕴,更需从中提炼精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的内涵,并且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通过实践探索,确保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劲动力。然而,班玛县在开展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宣传活动时,发现许多群众对于红军长征在班玛的故事以及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和历史意义了解并不深,一方面,红色文化活动形式过于单调,缺少创新;另一方面,当地群众对红色文化认知度不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低。这就使得红色文化无法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和价值观念的树立。红色文化也就成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无法落地生根。
班玛县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破解班玛县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各方主体应当积极行动,全面落实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落地的各项工作,逐个击破各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将班玛红色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充分转变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
强化政策引领,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培养
人才是决定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制胜因素。当前班玛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在人才供给上存在动力不足、数量不够的双重挑战。为了深化红色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应重点加强人才政策支持,从支持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入手,制订对高素质人才具有吸引力的引进和培养方案,打造班玛红色文化人才高地。一是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要制定系列专项扶持政策,鼓励省内外专家学者申报班玛红色文化研究项目,并邀请高水平研究团队对班玛红色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研究,有效提升科研产出质量。同时,要强化对引进人才的系统化教育培训机制建设,确保人才资源的多元化与稳定性。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形成一套挖掘培养机制,重点引导和鼓励本地青年积极参与红色文化建设,为其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或专家指导等多样化的成长平台和机会。同时,应通过物质保障、职务晋升等方式强化本地人才对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将其与个人发展统一起来。此外,还要为红色班玛建设做出贡献的本地人才给予荣誉奖励,激发其参与红色班玛建设的热情。
推进深度融合,以红色文化为抓手建设和美乡村
班玛县应当着力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将红色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精神实质全面融入到班玛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以红色文化主导的新时代新乡村典范。第一,“红色文化+基层党建”,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等方式,认真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深入群众开展走访调研,主动化解矛盾、排查隐患,在建设平安班玛、构建和谐家园上,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第二,“红色文化+乡风文明”,可以将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到地方建设中,鼓励广大群众参与;组织开展讲党课、送学上门、走访慰问等活动,激励干部群众争当移风易俗的先行者,传承良好家风、弘扬淳朴民风、培育文明乡风。第三,“红色文化+特色产业”,可以将黑青稞、藏雪茶等独具班玛特色的农副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延长产业链,在销售与推广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以丰富产品内涵;积极探索依托于农林产业的体验式种植或采摘项目,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机会,促使其成为实现经济效益创收的重要支柱。第四,“红色文化+科技创新”,推出兼具趣味性和交互性的科技化展现方式,打造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例如,利用智能导览、闯关答题、情景对话等,增强红色旅游的参与感和互动感;利用VR、AR等高科技手段对红色文化进行演绎,为游客提供云游班玛体验,感受红色历史的奋斗征程。
组织群众参与,更好发挥自主性作用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促进农民参与可以有效避免农村发展走弯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乡村振兴成功的重要法宝。只有进入群众视线、融入群众生活、走进群众心灵、被群众所了解所熟知,才能让红色精神落到实处,彰显其价值。因此,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应立足于群众需求,尊重群众主体性地位,才能更好地实现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
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到红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倾听群众意见,让群众在参与中受教育,明晰红色文化的当代意蕴,并发自内心地支持班玛建设,成为红色班玛建设的主体力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各种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群众对本地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让群众在学习中领悟红色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可以利用红军沟纪念馆、文史馆、红色广场开展讲座、演出等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吸引并激发群众对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浓厚兴趣。此外,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政府部门应基于本地实际,设立专项资金,灵活运用物质奖励与资金支持,提高群众学习红色文化、讲述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的热情,营造出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确保红色精神能够深入人心,成为群众行动的内在动力与自觉准则。
保护好班玛红色文化资源并进行传承与发展,是班玛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需要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应全面分析审视当前班玛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路径,将班玛红色文化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对乡村振兴各领域积极赋能,使之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信仰,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董卫娟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