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地方高校思政教育支持乡村振兴

时间:2025-04-18 09:17:53来源:贵州交通职业大学 文字:尧 妍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其思政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思政教育的引导与实践,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文化动力。对此,文章旨在探索地方高校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这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为乡村振兴孕育高素质人才

  1.促进乡村发展

  乡村发展在强国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经济稳定的坚实支柱,它确保了粮食的充足供应,稳定物价,为工业等其他产业提供原材料,是整个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石。同时,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如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拓展了经济增长空间,促进了城乡经济循环。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乡村发展对强国的重要意义后,便能意识到投身乡村建设是实现个人价值与强国目标紧密结合的重要途径,从而激发内心的使命感,立志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在农业科技研发中推动农业创新升级,在乡村治理中优化乡村治理体系。

  2.培育乡土情怀

  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乡土情怀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思政教育通过系统讲述乡村在党的革命时期作为根据地的重要支撑、建设时期为国家建设无私奉献、改革时期勇于探索创新的光辉历程,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乡村的伟大贡献,进而激发他们对乡村的深厚热爱。这种热爱之情会转化为积极行动,促使学生踊跃参与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他们在民俗文化保护中守护乡村的精神根脉,在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文化繁荣,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成为乡村振兴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活力

  1.传承乡土文化

  高校思政教育凭借其独特的教育引导功能,深入挖掘乡村民俗、传统技艺等特色文化资源,可以让那些隐匿于乡村角落、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地域精神的文化瑰宝重见天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积极参与保护与传承工作,可以使乡村文化的火种得以延续,这不仅增强了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筑牢了乡村文化自信的根基,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使乡村文化可以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成为乡村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精神标识。

  2.促进乡村文化创新

  在促进乡村文化创新方面,高校思政教育鼓励师生发挥专业优势与创新思维,将现代文化元素巧妙融入乡土文化。通过发展创意农业、乡村文旅等产业,可以为古老的乡村文化注入时尚活力与现代气息。这不仅能够拓展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吸引更多外界目光关注乡村,还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乡村产业升级,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以文化振兴的强大引擎驱动乡村在新时代的全面振兴,让乡村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向乡村发展提供多元服务力

  1.助力乡村文明建设

  就助力乡村文明建设而言,高校精心组织的思政实践活动犹如春风化雨,润泽乡村大地。当师生积极投身乡村移风易俗工作时,其可以凭借先进的思想观念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如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重塑健康文明的生活风尚。在文明创建进程中,他们身体力行,传播文明礼仪知识,带动村民提升公共意识与文明素养,让乡村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从而有助于营造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乡村社会环境,为乡村发展筑牢精神根基。

  2.提供智力支持

  在智力支持方面,高校师生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成为乡村发展的智囊团。针对乡村产业规划,运用经济学、农学等多学科知识,精准剖析产业优势与短板,助力打造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于生态保护领域,依据环境科学知识,为乡村量身定制生态修复与保护方案,守护绿水青山。聚焦基层治理,以政治学、社会学知识优化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全方位提升乡村发展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推动乡村稳步迈向振兴之路。

地方高校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地方高校思政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在课程教学上,优化思政课程内容,融入乡村振兴等案例,开发涉农特色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营造乡村文化氛围,举办文化节、展销会,邀请模范人物讲座;打造乡村服务社团文化。校地合作协同中,建立实践基地,开展治理实习、科技推广;共建师资队伍;围绕产业、文化、生态开展项目合作,以思政引领助力乡村振兴。

课程教学融合:培育乡村人才之路

  1.优化思政课程内容

  一方面,精心甄选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融入思政教学。例如,讲述某偏远山区凭借生态优势发展有机农业,成功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打入高端市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故事,让学生看到乡村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同时,引入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例,如一项古老民俗技艺经现代包装转化为文旅产品,焕发出新活力,使学生领悟乡村的多元价值。在讲解政策法规时,详细阐释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规定,剖析其为乡村产业用地带来的机遇;解读农业补贴政策对稳定粮食生产、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义,让学生明晰乡村发展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开设针对性强的乡村专题讲座与课程模块。“乡村振兴战略解读”讲座邀请政策制定者、一线实践者,深入浅出地阐述战略“二十字”方针的内涵与落地路径,以宏观视角展现乡村振兴全貌。“乡村文化与社会发展”课程模块聚焦乡村社会结构变迁、民俗传承保护等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乡村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与社会逻辑,增强其对乡村的认知与关注,激发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

  2.开发涉农特色思政课程

  组建专业团队深入挖掘地方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并编写乡土思政教材。梳理地方农业发展史,从传统农耕技艺的传承到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展现乡村发展的历史轨迹,如记载本地特有的灌溉技术改良过程,让学生感受先辈智慧。搜集乡村英模事迹,传颂那些坚守乡村、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村干部、返乡创业青年的故事,用身边榜样激发学生乡土情怀。依据乡土教材开设诸如“乡土记忆与传承”“乡村先锋引领之路”等特色课程,并采用情景教学、实地调研等多元教学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3.实践教学拓展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乡村调研,围绕乡村产业布局、人才流失、生态治理等问题拟定调研课题,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设计问卷、访谈提纲,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收集一手资料,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反馈当地。定期选派学生赴乡村支教,促使其了解乡村教育困境,感受乡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反思乡村教育短板,激发其责任感。大力开展支农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农产品电商运营、农业技术指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在电商运营中,运用新媒体营销知识为农产品拓宽销路。在技术指导环节,发挥专业优势解决农业生产难题,如为果农提供病虫害防治方案。通过实践,有助于学生将思政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其服务乡村的意识,为乡村振兴锻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校园文化建设:厚植乡村情怀之途

  1.营造乡村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为赋能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坚实路径。在营造乡村文化氛围方面,地方高校积极举办各类活动。乡村文化节上,学生可以欣赏到剪纸、刺绣、戏曲等丰富多彩的乡村传统艺术表演,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农产品展销会汇聚了各地乡村的特色物产,学生在了解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过程中,体会到乡村产业的蓬勃生机。同时,邀请乡村模范人物进校讲座交流意义深远。这些来自乡村一线的奋斗者讲述自己如何凭借顽强意志改变乡村面貌,如带领村民发展特色农业致富、坚守乡村教育事业的故事,让学生深刻领悟乡村的价值,激发他们对乡村的向往与敬意,从而在内心深处厚植乡村情怀。

  2.打造乡村服务社团文化

  打造乡村服务社团文化也是关键之举。地方高校大力扶持“乡村筑梦社”“乡土文化传承协会”等社团。“乡村筑梦社”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开展志愿服务,如为乡村儿童支教,在教学互动中了解乡村教育需求,为改善乡村教育状况贡献力量。“乡土文化传承协会”致力于挖掘整理乡村文化资料,通过制作宣传手册、举办校园展览等形式宣传乡村文化,提升校园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度。社团还积极开展电商助农活动,学生运用电商知识为农户搭建线上销售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这些社团活动,形成浓郁的校园乡村服务文化风尚,使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以生动体现,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校地合作协同:推动乡村发展之径

  1.建立实践基地

  地方高校主动出击,与乡村基层组织、涉农企业精准对接,合力打造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与知识输送搭建稳固平台。

  以乡村治理实习为例,高校选拔公共管理、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奔赴乡村一线,融入当地村委会、村民小组的日常工作。在此过程中,其协助组织村民代表大会,参与讨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集体资产分配方案等议题,运用专业知识优化会议流程、提升决策科学性。在处理邻里纠纷、土地权属争议时,凭借沟通技巧与法律素养,搭建起村民间相互理解的桥梁,助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新鲜血液。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更是直接作用于乡村产业升级。农学、园艺学专业的师生扎根基地,针对当地农作物品种单一、病虫害频发、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开展系统调研。他们举办田间学校,向农民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如无土栽培、精准施肥等,手把手指导农民操作农业机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引入优质种苗,建立试验田,将实验室的最新成果在乡村大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为乡村输送急需的农业技术人才与前沿科技智慧,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师资队伍共建

  选派高校思政教师深入乡村挂职锻炼,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重要一步。挂职期间,教师住进农家小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全方位了解乡村的经济困境、文化传承难题以及农民的精神诉求。同时,聘请乡村干部、致富能手担任校外兼职思政导师,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源头活水。这些来自乡村一线的“实干家”走进校园,登上讲台,讲述自己如何在艰苦环境下,凭借顽强意志与创新思维,带领村民蹚出一条致富路,有助于师生近距离感受乡村实践的魅力与艰辛,拓宽视野,实现校地师资的双向交流、优势互补、共同提升。

  3.项目合作推动

  围绕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等核心领域,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乡村携手开展项目合作,犹如一台台强劲引擎,驱动乡村振兴加速前行。同时,彰显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与凝聚力量。

  在乡村产业发展项目中,高校经济、市场营销专业师生联合地方力量,为乡村特色农产品把脉问诊。通过深入调研市场需求、消费趋势,挖掘农产品背后的地域文化故事,量身打造品牌营销策略。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手段,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助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在此过程中,思政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乡村、助力共富的理念,凝聚各方力量为产业振兴拼搏奋进。

  在文化建设层面,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团队与乡村深度合作,挖掘整理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老的民间传说、手工艺制作流程,到乡村传统节庆仪式,一一进行保护性记录、创造性转化。策划民俗文化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打造乡村博物馆,留住乡愁记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激发村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让乡村文化在传承创新中重焕生机,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在生态保护项目中,环境科学专业师生与乡村并肩作战,探索绿色发展最优路径。针对乡村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修复等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应用,助力乡村节能减排。在此过程中,思政教育可以发挥凝聚共识的强大作用,动员村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参与生态保护行动,守护乡村的绿水青山,确保乡村生态宜居,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校地协同,地方高校思政教育深度嵌入了乡村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了乡村发展与思政教育的相得益彰、互促共进,奏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

  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多维度价值彰显和多元化路径探索,可以为乡村培育人才、传承文化、提供服务,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以更强有力的举措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协同共进,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