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红色文化振兴路在何方
濮阳市红色文化相关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因此,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探索红色文化以助力乡村振兴。
核心概念
从狭义方面来说,红色文化指的是一种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诞生、形成和发展的文化类型,是中国共产党以及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从广义上来说,红色文化是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这种程度、方式和成果来自世界社会主义的运动历史进程。同时,红色文化也作为物质和非物质资源进行传承、丰富与发展。在管理保护我国人类自然资源遗产方面,其保护留存的红色文化形式主要为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物历史文化遗迹与革命纪念馆,而弘扬井冈山革命精神、长征精神、大别山精神等红色精神则是我国红色革命文化在非物质文化资源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综合表现形式。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理想、信仰、道德追求、奋斗目标、奉献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
理论基础
文化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人在客观世界里的实际体现。例如,井冈山精神是毛泽东同志思想成果的重要理论结晶,它拥有极其丰富而又深沉的精神内涵,“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都被认为是井冈山精神的充分体现。毛泽东同志将红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符合当时国情状况、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理论思想,这只是其中的一次传统继承和发展,放眼于中国共产党的整体进程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红色文化的产业建设正是当前促进乡村振兴、城乡经济融合的有力抓手之一,可以有效地将工业及文旅等新兴产业与之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国民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和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濮阳地区红色文化的内容
一是“人”——革命烈士。在濮阳红色文化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勇敢无畏、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英雄,如南乐县的柴锡廉、杨永波,清丰县的孔祥林、陈山等爱国功臣,涌现出刘大风,赵纪斌、王亦华、王近瑞等一大批先进的共产党员干部,他们坚定理想信念,默默无闻地奉献自我,是我们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
二是“魂”——红色精神。河南红色历史文化悠久,这里是众多红色精神的发源地。其中,有“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有“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还有“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愚公移山精神等,这些红色精神影响着一代代人,树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是促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引领。
三是“物”——遗址遗迹。濮阳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如濮阳第一党支部、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冀鲁豫边区范县颜村铺革命旧址、范县白衣阁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旧址、台前县将军渡纪念馆等,这些都是宝贵的红色资源。
濮阳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产业带动能力不足
当前,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的旅游产业带动能力不足,对农村地区发展的助推作用有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景点知名度低。在全国具有高知名度的濮阳红色文化并不多,缺少行之有效的宣传力度,并且景点之间有不同程度的雷同,缺少地方特色和宣传亮点。二是产业发展不完善。文化产品从展示、陈列到讲解,都采用传统的方式,文化产品也都是雕像、瓷杯、布袋等常见物品,只是通过增加革命人物画像等基础方式进行加工,无法真正体现出该地区红色文化产品的特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色资源对乡村产业和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文化引导功能未完全发挥
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中培养文明乡风的重要文化来源。当前,濮阳红色文化教育宣传不够,文化精神的影响力有限,对乡村治理的助推作用不明显,究其原因如下。一是红色文化教育没有真正普及。文化宣传一直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首要选择。当前教育模式大都是停留在对遗址参观、影像展示、物品陈列及人员讲解等方面,缺少吸引力,使人们无法真正了解历史,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此外,教育者缺乏专业素质,对红色文化内涵的了解不够深入,难以真正传递红色文化的深刻理念,不但影响旅游的品牌形象,也影响着文化的宣传效果。二是蕴含的红色精神并没有被完全挖掘。一方面,缺乏对红色文化更深层次及现实价值的深度开发。例如,濮阳第一党支部纪念馆的红色资源,仅限于馆内参观、听讲解等单一的活动,重硬轻软,导致该地区开放红色旅游内容单一,旅游线路缺少亮点和文化厚度,降低了红色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对红色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复合型产品,未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乡村人居环境有待改善
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宜居的重要举措。当前,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和城镇条件相比,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非常突出,亟须重视。此外,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绿色农业和绿色养殖严重缺乏,大部分都是从事养殖业,大批量产生的禽畜粪便及宰杀后的废弃物无法消化,成为有害垃圾。再加上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垃圾出现毒害化趋势。部分村庄道路两旁散落着塑料袋、废电池、农用膜等有毒有害垃圾混合体,这些都会对农村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组织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在此背景下,乡村经济振兴要想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的组织和管理。然而,部分党员和干部人员对红色文化的影响缺乏足够的重视,对所属地区红色文化内涵理解不够充分、全面,导致文化发展不能充分展示其文化底蕴和内涵,减少吸引力。同时,乡村地区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均。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离不开高端人才对红色文化发展路径的研究,但在农村地区,高端人才往往缺乏,研究红色文化利用与红色资源开发的人才更是稀少,对红色文化也缺少统一有效的组织管理,致使文化遗产之间相对独立,无法实现资源互补,人们在参观浏览时只针对单一景点,多样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开发濮阳市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丰富产业类型。一是发掘红色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产业+”特色旅游品牌。充分整合各个县区的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民俗”“红色+生态”等产业,实现红色资源串联,丰富旅游内容。二是创新文化的表述方式。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科技之力,激发年轻一代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例如,可以发展“互联网+红色旅游”产业模式,在革命遗址和纪念馆加入科技因素,引入互联网技术,搭建互联网平台,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红色文化,增强吸引力。
发展濮阳红色文化的文化产业,改进营销方式。一是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加大促销红色旅游产品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方式,不仅能传播地区独特的红色文化,让人们通过对旅游产品产生的兴趣进而了解该地区的红色文化背景,也能成为吸引客流量的有效方式,通过对旅游产品的兴趣,激发对红色旅游景点的好奇心。濮阳第一党支部位于佛善村,该村正是南乐县政府部门致力打造的一个红色文化教育项目基地,在此过程中积极开发旅游产品,把该地丰富的历史故事印成生动形象的历史书籍,打造新的乡村经济增长点。二是进一步拓展红色文化宣传渠道,利用新型传播媒介。近年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及各类以应用终端为载体的新型传播方式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南乐县拍摄的视频《红色南乐》,以新颖的方式宣传红色文化,提高了传播效率。同时,对景点进行线上直播,增加点击率扩大宣传;线下也可以采用知识问答、历史宣讲会等活动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助推乡村文化繁荣
加强红色教育,提升文化影响力。一是坚持教育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将具体的红色精神文化内容深挖透彻,与乡村振兴的内涵文化相结合,促使其在引导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同时,也为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二是加强对讲解人员及旅游等第三产业相关从业人员的精神思想文化知识培训,提升工作水准及文化宣传精度。三是加强对青少年的红色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将红色基因一代代继承下去。四是创新红色文化的发展机制,利用乡村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建立多种不同类型的红色教育模式,并将其运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与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相结合。
立足群众需求,提升文化获得感。乡村振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要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导向,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引导基层党员和干部深入人民群众,了解老百姓对文化的真正需求,实现以基层乡村文化凝聚人心、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目的,通过开展多样化活动来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需求,积极宣传当地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
融合其他文化,提升文化的多样性。倡导不同地区的红色文化交流、联动,充分发挥濮阳各县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认真研究并制定发展规划,构建丰富的文化体系。
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助推乡村生态环境优美
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生活环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红色元素与优美环境相结合,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红色景点生态变美,这样才会吸引游客的到来,进而为当地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红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完善红色景区基础设施,加大配套设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开发红色经典景区,在发展并改进当地原生态村貌的同时,要完善基础设施,推动相关产业的建设和完善。河南省林州市正是依托红色文化,提出了“红色+绿色”的战略措施,构建了完善的产业体系,使红旗渠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备,推进了当地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
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助推乡村基层组织完善
借鉴“红色党建经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一是利用当地红色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借鉴学习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内容的红色党建经验,开展与其相适应的特色基层党建。二是通过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发展环境、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吸引人才,扩大人才队伍,优化乡村组织的人才结构。人才集聚是党建工作的核心,是建设优秀基层组织的主力。部分乡村地区缺乏稳定的管理人才队伍,要大力发掘“乡土人才”,通过他们对故乡的认知感情及对故乡独有的了解,提出特色发展思路,助力乡村发展。
加强思想引导,聚焦乡村党员干部精神“补钙”。首先,让红色文化深入基层党建活动,坚定保持党员和干部思想的稳定性、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墙”“红色教育基地”等,营造基层组织工作的红色文化氛围,定期组织基层党员进行红色思想学习活动,提高文化水平,增强党员的服务意识和核心责任感。其次,基层党组织也是弘扬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文化感染力的有力推动者,要将基层党组织的基层党员队伍和群众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宣扬红色文化共同提高群众与基层干部的思想意识,提升乡村治理成效。
新时期,我们要立足本地特色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精神本质,写好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的大文章,让红色文化的精髓深入人心,为发挥红色文化价值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凝聚乡村振兴的发展动力贡献力量。
编校:陈亚丽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