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数字化赋能农村智慧养老服务

时间:2025-10-28 10:22:26来源: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骆亚南

  本文以湖南省智慧养老试点为例,探讨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农村养老“三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通过构建数字化赋能农村养老的理论框架,深度分析技术驱动、流程优化和协同治理三重作用机制,并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等试点地区的实践基础上,探究了智慧养老平台在资源整合中的具体应用与成效。研究发现,数字化技术通过信息共享、智能匹配和远程支持,显著提升了农村养老资源的利用效率。然而,试点过程中仍面临数字鸿沟、数据孤岛、适老化不足等挑战,高龄群体对智能设备的接受度较低,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三方面优化路径:技术层面完善适老化设计和数据整合功能;制度层面强化政策协同与标准化建设;社会层面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可持续的养老生态。湖南省的实践表明,数字化赋能农村养老具有显著潜力,但需通过技术改良、制度创新和社会协同系统性解决现存问题,为全国农村智慧养老发展提供借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受资源分散、服务短缺、人才匮乏等现实难题的制约,传统的养老模式愈发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多元化且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为农村养老服务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农村养老资源,优化服务供给,成为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议题。湖南省作为智慧养老试点省份,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农村养老的实践路径,通过技术驱动、流程优化和协同治理,推动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三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可推广的智慧养老模式。然而,在数字化应用过程中,老年群体适应性不足、跨部门数据共享不畅、社会资本参与有限等问题仍然制约着资源整合的深度与广度。

数字化赋能农村养老的资源整合理论框架

农村养老“三资源”的内涵与构成

  农村养老资源是支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要素,可归纳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三大类。物质资源作为农村养老服务的硬件保障,主要包括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卫生服务站等基础设施,政府补贴、社会捐助、养老保险等财政支持,以及健康监测终端、紧急呼叫系统、远程医疗设备等智能设备,数字化技术能够优化物质资源的配置。例如,智慧养老平台能精准匹配供需,从而有效提升设施的利用率。人力资源是养老服务的核心支撑,涵盖医护人员、社工、养老护理员等专业服务人员,子女、亲属等家庭照护者,以及社区志愿者、老年互助组织等志愿者队伍,数字化技术可通过在线培训、智能排班、远程医疗咨询等方式提升人力资源效率,缓解农村养老人才短缺问题。社会资源是农村养老的软性支持,包括邻里帮扶、老年协会、集体活动等社区互助网络,孝道文化、代际共居等文化传统对养老的促进作用,以及公益机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等社会组织参与,数字化手段,如线上社交平台、虚拟社区,能够增强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进而减轻他们的孤独感。数字化技术通过信息整合、流程优化、智能决策等方式,推动“三资源”的高效协同,具体表现为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养老资源动态管理,智能匹配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与服务供给,远程支持借助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等弥补农村资源不足。

数字化赋能资源整合的作用机制

  数字化赋能农村养老资源整合主要通过技术驱动、流程优化和协同治理三重作用机制实现系统性变革。在技术驱动层面,信息平台的构建实现了养老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动态更新,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打通了政府部门、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和家庭之间的数据壁垒,使各类养老资源信息在统一平台上可视化呈现并实现智能匹配。例如,湖南省智慧养老试点中建立的省级养老信息平台整合了全省养老机构床位信息、医护人员数据和财政补贴发放情况,为资源精准调配提供了数据支撑。在流程优化方面,数字化技术重构了传统养老服务流程,智能预约系统减少了服务等待时间,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医疗记录的跨机构共享,需求预测算法提升了物资配送效率。例如,以湖南省某试点县为例,通过智慧养老App,老年人服务需求与社区服务供给的匹配时间从原来的3天缩短至2小时,显著提升了服务响应效率。协同治理机制则依托数字化平台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联动模式。政府部门借助监管平台,实时掌握资源使用动态,养老服务机构则利用云平台,高效协同服务流程;社会组织通过众筹平台,积极参与资源补充;家庭则依托移动端,便捷反馈服务评价。在湖南省试点中形成的“政府—机构—社区—家庭”四级联动网络有效提升了资源整合的协同性,各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30%以上。

湖南省智慧养老试点的“三资源”整合现状分析

湖南省试点地区概况与数字化建设进展

  湖南省以长沙县、韶山市等典型区域作为智慧养老试点,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推动农村养老数字化转型。长沙县依托其县域经济优势率先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整合辖区内28家养老机构、56个村级养老服务中心资源。韶山市则结合红色旅游特色开发“智慧养老+文旅康养”创新模式。在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方面,试点地区统一采用省级标准架构,同时保留地方特色应用,核心功能模块包括老年人基本信息数据库、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服务需求智能匹配平台和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长沙县重点开发了留守老人安全监护功能,通过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并自动预警。韶山市则创新推出“银发导游”线上预约系统,让低龄健康老人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并获得养老积分。应用场景已从单一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逐步拓宽至涵盖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在内的多元服务范畴。例如,长沙县农村幸福院通过VR(虚拟现实)设备让老人体验虚拟旅游;韶山市智慧养老中心开设线上红色文化课堂。尽管数字化应用在试点区域的覆盖率已达到75%以上,但区域发展不均衡、部分功能使用率偏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如在80岁以上高龄群体中,智能设备的使用率却不足30%,这凸显了适老化改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资源”整合的具体实践

  在物质资源整合方面,湖南省试点地区通过“智能设备+资金池”模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长沙县为农村养老机构配备智能床垫、跌倒监测仪等设备覆盖率已达82%;韶山市建立县域养老资金统筹平台实现政府补贴、社会捐赠和家庭自付资金的统一管理,2023年累计整合资金超5 000万元。人力资源整合采取“线上培训+积分激励”双轮驱动策略,开发了“湘老通”在线培训平台,已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3 200人次,并创立了志愿者时间银行系统,实现服务时长与养老服务之间的闭环兑换管理,韶山市志愿者注册率达当地老年人口的15%。社会资源整合突出“虚拟社区+文化赋能”特色。例如,长沙县打造“银龄朋友圈”线上社交平台促进代际交流,日均活跃用户超2 000人。韶山市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发了“数字家谱”“线上革命故事会”等一系列红色文化项目,成功吸引了43%的老年人参与到线上文化活动中来,形成“线上互动+线下体验”的养老文化生态。“三资源”通过智慧养老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和功能协同。例如,智能设备采集的健康数据直接关联在线医疗咨询,志愿者服务记录与积分兑换系统实时对接,文化活动的线上报名与线下场地智能调配相结合,初步构建起“物质保障—人力支持—社会参与”的数字化养老服务体系。

现存问题与瓶颈

  湖南省智慧养老试点在推进过程中面临数字鸿沟与资源联动两大核心挑战。在老年群体适应性方面,试点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率偏低,仅为58%,而80岁以上的高龄群体中,能够独立操作智慧养老平台的比例更是低至23%。例如,长沙县调研显示,42%的农村老年人因视力退化、操作复杂等原因放弃使用智能设备;韶山市部分养老服务中心反映约35%的智能床垫因老人不适应而处于闲置状态。在资源整合方面,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完全打通,民政部门的补贴数据、卫健部门的健康档案与医保系统的结算信息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问题。长沙县智慧养老平台与县级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对接尚不充分,对接率仅为65%,这一现状限制了远程医疗服务的效率提升。同时,市场主体参与度有待提升,社会资本在智慧养老领域的投入占比偏低,仅为总投入的18%。企业开发的适老化应用与政府平台存在兼容障碍,形成新的数据孤岛。韶山市3家民营养老机构的智能照护系统无法与市级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制约了资源整体利用效率的提升。这些结构性矛盾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改良予以系统性解决。

数字化赋能农村养老资源整合的优化路径

  数据孤岛、适老化不足、资源联动不畅等结构性矛盾,需从技术、制度、社会三方面协同优化:技术层面,通过完善智慧养老平台功能破解数据壁垒与操作障碍;制度层面,强化政策协同与标准建设以提升资源整合效能;社会层面,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可持续的养老生态。

技术层面:完善智慧养老平台功能

  完善智慧养老平台功能时,在适老化交互界面开发上需着重优化字体放大、语音控制、一键求助等关键功能,采用高对比度色彩设计和简化操作流程提升老年用户使用体验。例如,长沙县试点改造后的适老化App版本使老年人操作成功率从52%提升至89%。构建动态资源数据库,需整合民政、卫健、医保等多个部门的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实时更新机制,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养老机构床位、医护人员、财政补贴等资源的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匹配,如韶山市通过建立市级养老资源数据中心,使得各类资源利用率提高了37%,服务响应时间缩短了60%以上。同时,要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老年人个人信息的安全存储和授权使用,为精准养老服务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制度层面:强化政策与标准保障

  强化政策与标准保障建立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需要打破行政壁垒,由省级民政部门牵头组建包含卫健、医保、财政等多部门的智慧养老工作专班。例如,在长沙县试点中已实现民政补贴数据与卫生健康档案的实时共享,跨部门业务协同效率提升45%。同时,要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的数字化监管体系,通过智慧平台对养老资金使用、服务质量等进行全过程动态监测。制定农村智慧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应立足农村实际需求,明确智能设备配置、线上服务响应、数据安全管理等关键指标。例如,韶山市率先制定并实施了《农村智慧养老服务规范》,明确了服务响应时间、适老化改造标准等细节,有效促使服务质量投诉率降低了32%。同时,要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对智慧养老平台运营效果进行评估考核,并将评估结果与财政补贴挂钩,推动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服务模式。

社会层面:推动多元主体参与

  在家庭与社区数字化融入方面,湖南省试点地区通过“以老带新”培训模式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例如,长沙县通过“智慧养老进家庭”活动,已累计为1.2万名老年用户提供了培训,成功将家庭智能设备的使用率提升至78%。同时建立社区数字辅导员制度,每个村(社区)配备1—2名专职辅导员提供上门指导服务。在引入社会资本方面,试点地区创新采用PPP模式吸引企业参与智慧养老建设,韶山市采用特许经营模式,成功引入3家科技企业参与智能养老设施建设,政府则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确保基本养老服务的稳定供给。市场化运营模式下,服务成本显著降低25%,服务质量满意度高达92%。同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税费优惠、场地支持等政策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培育出“银发经济”新业态,形成政府保基本、市场提品质的良性发展格局。

  数字化赋能农村养老是应对老龄化挑战、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湖南省智慧养老试点的探索实践,系统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在整合农村养老“三资源”方面的作用机制与实践成效。研究表明,通过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数据共享和智能服务匹配,数字化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养老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破解农村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然而,当前智慧养老的推进仍面临数字鸿沟、数据壁垒和适老化不足等现实挑战,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与家庭多方协同发力。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技术适老化改造,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活力,构建可持续的智慧养老生态体系。湖南省的实践经验表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保障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与农村养老的深度融合,让科技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农村老年群体。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演进和养老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智慧养老必将成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创新实践,推动农村养老从“传统保障型”向“智慧服务型”转变,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焦慧玲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