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研协力育英才
随着新农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对兼具“三农情怀”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地方涉农高校作为服务区域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其传统育人模式面临培养方案滞后、激励机制松散、实践能力薄弱及学科产业错位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本文探索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可为培育具备跨学科素养及产业服务能力、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撑。
新农科背景下对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目标要求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涉农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目标要求需紧密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价值导向,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机制,构建人才培养链同农业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其核心在于培养兼具“三农情怀”及跨学科素养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要求人才不仅掌握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环境等传统农科知识体系,还需具备融合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工程技术的交叉学科能力和解决农业全产业链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一目标体系强调以“四新建设”为引领,基于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同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精准对接,推动传统农科向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领域延伸。同时,需立足地方涉农高校的应用型定位,强化“双元育人”理念下的产教融合实践,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形成以OBE(成果导向教育)为核心理念的闭环质量保障体系,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从单一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范式转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产业服务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支撑。
地方涉农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培养方案滞后,产业对接不足
地方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普遍存在同现代农业产业升级需求脱节的问题。当前,现代农业已从单一生产型向智慧化、全产业链化方向转型,涵盖精准农业、生物育种、数字农服等新兴领域,要求人才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及技术创新思维。然而,多数涉农高校仍沿用传统农科课程体系,以作物学、园艺学等学科为核心,缺乏同生物信息学、农业机器人、农业经济管理等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课程模块固化导致知识结构更新滞后,未能将农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农机装备、绿色低碳技术等前沿领域纳入必修内容,学生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对“农工融合”“农理交叉”的复合型能力需求。此外,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产业实践能力的梯度培养,导致毕业生在农业全产业链管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环节存在能力断层。
激励机制松散,实践保障缺失
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系统性及长效性不足,是制约地方涉农高校育人效能的关键瓶颈。从治理结构看,校地企合作多停留在协议框架层面,缺乏实体化协同平台支撑,导致资源整合碎片化。高校、科研院所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健全,知识产权归属模糊,科研项目及教学转化的衔接不畅,削弱了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在师资配置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企业导师的聘用及考核缺乏制度化保障,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实践的频次及深度不足,实践教学环节仍以校内教师主导,难以将产业最新技术动态融入课堂。此外,实践基地建设存在“重挂牌轻运营”现象,部分校企共建基地仅承担短期见习功能,未能形成“教学—研发—生产”一体化的深度合作模式。
实践能力薄弱,产学需求脱节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及实施未能有效对接农业产业真实场景,是地方涉农高校育人模式的显著短板。传统农科实践教学仍以实验课、田间操作等基础技能训练为主,缺乏面向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设计。在智慧农业领域,学生较少接触农业物联网设备调试、农业大数据平台应用等高阶实践,导致技术应用能力同产业需求存在代际差距。实践课程模块的时序安排亦不合理,多数高校采用“理论先行、实践补充”的线性模式,未能将产业实践贯穿于全学程,学生难以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思维。此外,校企协同的实践平台功能单一,生产实习多局限于观摩及简单操作,学生鲜少参与企业研发、项目管理等核心环节,实践内容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契合度低。这种脱钩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结构性缺失,尤其是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前沿领域,缺乏基于真实产业场景的科研训练,制约了学生解决复杂农业问题的能力提升。
学科产业错位,区域支撑不足
地方涉农高校的学科专业布局同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匹配度较低,制约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但高校学科建设仍以传统农学、林学为主,新兴学科如农业数字经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方向布局缓慢。学科交叉融合深度不足,农业工程同信息技术的结合多停留在表层,未能形成“智慧农业工程”“农业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增长点。此外,学科集群效应未充分释放,涉农专业同理工、经管等学科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滞后,难以支撑区域农业产业链的延链补链需求。这种错位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高校的种质创新、农业机械化等技术成果同地方中小型农业企业的适配性不足,产学研协同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
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策略
优化系统机制,重构培养方案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一是地方涉农高校需以“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核心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教育链同现代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需立足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现代农业产业链岗位能力进行解构,形成覆盖“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目标矩阵。二是三维目标矩阵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框架,需系统整合传统农学课程及交叉学科内容,如农业人工智能、农业物联网、农业资源环境经济学等,构建“基础农科+智能技术+管理科学”的复合型课程群。传统作物学、园艺学等学科需突破单一知识传授模式,融入农业机器人操作、农业遥感监测、精准施肥技术等模块,强化学生对智慧农业全产业链的认知及实践能力。农业大数据分析、智慧农机操作、农业碳汇管理等前沿课程模块的增设需紧跟产业技术迭代节奏,确保教学内容同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同步。“反向设计”理念的推行需要联合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制定专业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能力要求嵌入课程体系。三是引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建立“目标—过程—评价”闭环反馈机制,以学生能力达成为导向,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及教学策略。例如,基于农业产业链岗位需求设计模块化课程评价指标,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回溯性分析,动态调整理论及实践课程权重。闭环反馈机制的运作需依托大数据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及动态调整。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采集分析可借助教育数据挖掘技术,识别课程内容同产业需求的偏差,及时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四是实施弹性学制。建立“模块化课程库+个性化学习路径”体系,允许学生根据职业规划自主选择课程组合。最终,基于“目标精准化、课程模块化、教学弹性化、评价动态化”四位一体的培养方案重构,地方涉农高校可突破传统农科教育的局限性,为现代农业输送兼具技术创新能力及产业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
完善互聘共享,强化实践保障
“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及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是破解产学研协同育人资源碎片化问题的核心路径,需以校企人才互聘共培机制为牵引,聚焦“产业教授”“特聘导师”岗位设置,吸引农业科研院所研究员、龙头企业技术总监深度参与教学设计及实践指导,依托《校企双导师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导师职责权限及考核标准,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指导—项目研发”协同分工模式,确保产业前沿技术动态同教学内容无缝衔接。实践教学资源配置需依托区域农业产业技术联盟,整合高校实验室、企业基地、科研院所中试平台,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协同网络。地方政府同农业科技企业联合打造的“智慧农业创新中心”可集成农业物联网实训系统、分子育种实验室等设施,为学生提供涵盖智能装备操作、生物技术研发的沉浸式实践场景,助力掌握现代农业全流程技术体系。知识产权共享机制需明确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规则,依托技术转让协议,界定高校、企业、科研团队等各方权益边界,激发多方创新活力。教师职称评聘指标改革需将横向技术服务、专利转化纳入考核体系,构建“教学—科研—服务”均衡评价导向。企业导师常态化介入需建立定期轮岗制度,同时,鼓励高校教师赴企业挂职参与产品研发,反哺课堂教学实践。此外,明确校企权责关系,构建“风险共担—成果共享”长效合作框架。师资互聘制度化、资源共享体系化、政策保障精准化的协同推进,将助力地方涉农高校突破传统实践资源壁垒,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创新”育人生态,为现代农业输送兼具技术应用以及产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双创能力
一是地方涉农高校需以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新农科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能力生成”转型,重构“认知—技能—创新”三阶段递进的阶梯式实践课程体系。低年级阶段聚焦农业机器人操作、农业遥感技术实训等基础模块,夯实学生对智能农业装备的实操能力及数据分析基础;中高年级依托企业真实课题开展项目制学习,围绕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开发、农业碳汇核算模型构建等任务,强化复杂农业场景下的系统性问题解决能力。二是引入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工程教育模式。面向智慧农业全产业链设计综合性实践项目,以“智慧农场系统构建”为典型场景,要求学生团队协同完成涵盖环境监测传感器部署、智能灌溉算法优化、农产品电商平台开发等环节的方案设计,培养跨学科协作能力以及农业系统工程思维。三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意—研发—转化”链式培养机制,将“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服务方案设计等赛事活动纳入课程学分体系,依托“双创导师库”整合企业技术骨干及高校教师的指导资源,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成果孵化等实践,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溯源平台开发、基于生物技术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等,推动学生从技术应用向商业价值创造延伸。四是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农业机器人路径规划、作物表型组学分析等数字化实训模块,模拟极端气候下的种植决策、病虫害智能诊断等复杂场景,弥补传统实践教学受制于季节性以及地域性的短板。五是革新能力评价体系。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的动态评估机制,将企业导师对学生项目成果的技术可行性评价、行业专家对解决方案的产业适配性评估纳入考核指标,形成“技术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框架。
推进产教协同,打造融合平台
一是地方涉农高校需以学科专业集群建设为牵引,构建“专业群—产业链”对接矩阵。跨学科整合农学、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资源,申报“智慧农业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新兴交叉专业,形成同区域农业产业结构高度契合的专业集群,打造“学科—产业—区域”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生态圈。二是深化建设校地企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或现代农林产业研究院,聚焦区域农业“卡脖子”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并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形成“科研赋能教学—教学促进创新—创新服务产业”的良性循环。三是设立地方政府新农科建设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涉农高校建设数字农业实训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等平台。四是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引导企业发布技术需求清单,推动高校科研团队同企业联合开展定向研发,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涉农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需直面培养方案滞后性、实践资源碎片化、产学需求脱节等核心问题,基于制度创新同技术赋能的协同推进实现系统性突破。这一模式基于强化教育链同农业产业链的精准对接,不仅为涉农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提供了可行路径,更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技术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实践基础。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李晓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