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时代际遇 启农村康养旅游新章
在大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康养旅游作为国家战略之一,市场需求大增。本文试图从国内康养旅游兴起的背景下分析甘肃省的武威农村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市场潜力和参考模式,结合武威康养旅游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具体目标,立足国内康养旅游发展趋势、各地发展的成功实践和现实问题,从产品培育、品牌培植、人才培养方面,浅析武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国内外的旅游市场均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消费者对深度体验的不断追求,旅游业逐步转向更加注重体验式和个性化的服务。养生度假、健康旅游等相关旅游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整个旅游产业呈现出多元并茂的发展趋势。为更好助推甘肃省武威康养旅游产业链构建,本文试图从国内康养旅游兴起的背景下分析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时代际遇,并立足武威旅游资源和基础优势,从国内各地成熟的实践中为武威培育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探寻启示。
武威农村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时代际遇
201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将康养旅游界定为: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康养旅游是建立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基础上,结合风景观赏、文化娱乐、身体检测、医学治疗、春观花、夏避暑、秋赏月、冬泡泉等形式,以达到放松身心、怡情养性、延年益寿等目的的深度旅游体验活动。在大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康养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大健康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复合型产业,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健康和生命质量提升的渴望,已成为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的重要布局方向,这为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时代际遇。
市场潜力可挖掘
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进程中,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作息不规律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亚健康的人数不断增多,随着疾病年轻化趋势的日益显现,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健康产业正当其时。
发展模式可借鉴
目前,我国各地依托旅游资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七种康养旅游发展模式,即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康养旅游、农旅康养旅游、保健康养旅游、文化康养旅游、运动康养旅游和民宿康养旅游。农旅康养旅游的典型代表是江西赣南虔心小镇模式;保健康养旅游则主要依托目的地高水平的医疗机构、中医保健、中药膳食;文化康养旅游主要依托目的地的民俗活动、传统文化,如云南的民俗养生、无锡灵山的宗教养生、艺术文化博物馆的艺术养生;运动康养旅游已初具规模,主要依托休闲小镇,典型代表有重庆的渝北区际华园体育温泉小镇、安徽九华山运动休闲小镇、吉林梅河口市进化镇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小镇等;民宿康养旅游在全国各地推行发展,尤其在一线城市周边地区分布较多。各地康养旅游实践为武威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的模式。
武威农村康养旅游发展的基础优势
地理环境宜居宜业
武威,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它东邻兰州、南接西宁,北与银川和内蒙古毗邻,西连新疆,是丝绸之路东段进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门户。武威的历史可追溯至四五千年前,当时戎、崔、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在此聚族而居。自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并以此命名武威,至今已有近2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关键位置,武威成为古代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枢纽,以及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融汇与传播的重要场所。作为丝绸之路西段的关键隘口,这里吸引了众多中外商人的聚集,历代王朝亦在此设立郡府,素有“天下要冲,国家藩卫”“梦幻凉州,西北首府”“五凉京华,河西都会”的美称。武威位于兰州、银川、西宁城市经济圈的中心,同时处于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心位置。该城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对外开放城市,并被甘肃省确定为区域中心城市及西部重要的交通要塞。
历史文化宜学宜乐
武威,被誉为“五凉古都”“西夏辅郡”,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宝地,承载着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悠久传奇。武威现有汉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45个民族聚居,这里有传唱千古的《凉州词》,有西夏王朝秘密的开启者“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有出土于武威的中国旅游标志、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的雷台汉墓,有“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有西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的历史见证地凉州会盟纪念馆,有为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翻译经典功绩而建的鸠摩罗什寺,有全国三大孔庙之一的武威文庙,有“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大放异彩。文旅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条件良好。
自然环境宜养宜游
武威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景色壮美,民俗风情浓郁。这里富集了除海洋以外所有的地貌景观,雪山冰川、森林草原、绿洲田园、大漠戈壁等各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交相辉映:有最美的天然草场抓喜秀龙草原,世界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有集高山、湖泊、草原、森林、河水为一体的奇幻世界冰沟河景区等自然风光。目前,西营镇五沟湾村“温泉+健康养生”“温泉+休闲农业”“温泉+文化养心”“温泉+民俗风情”的集温泉疗养、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绿色康养旅游景区,2016年被国家旅游局、国家开发银行列入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2019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被评定为甘肃省劳模(职工)疗休养基地、武威市级研学旅行基地;2021年成功入围第五届中国温泉“金汤奖”十佳温泉和最佳精品温泉,创新了甘肃旅游新业态,树立了武威康养旅游品牌。武威是携家人、朋友,畅游天马故乡,感受自在武威,品美食、赏美景,游古迹、看国宝,揽历史情怀,体验“古凉州”别样风情,聆听“铜奔马”故事的康养佳地。
武威农村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全国康养旅游发展大趋势下,武威《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培育生态康养旅游、中医药康养旅游、文化康养旅游、温泉养生康养旅游、体育康养旅游、大漠沙疗康养旅游等产品体系。到2025年,实现康养文化旅游收入占文化旅游总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康养旅游产业的核心是康、途径是养,如何将基础优势转化为游客养身、养心的加油站,是其核心要义。为此,本文试图从国内康养旅游发展趋势、各地发展的成功实践和现实问题,探寻武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以培育多元化康养旅游产品为手段
从旅游者需求的角度来看,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花费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获得的一段旅游经历,这个经历承载着旅游者从离开常住地开始,到旅游结束归来的全部过程中,对所接触的事物、事件和所接受的各种服务的综合感受。从旅游经营者供给角度来看,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一定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能满足其在旅游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通过旅游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使旅游经营者达到盈利的目的。分析我国康养旅游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身心健康的高度关注,将推动康养旅游业成为健康服务业的关键领域。未来,康养旅游的发展将趋向于打造集休闲、度假、旅居于一体的综合性目的地。
武威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综合利用水平较低、数字化发展程度不强,其创意化产品相对较少,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主体小、散、弱的状况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为此,开发多元化康养旅游产品来提升供给质量十分必要。武威康养旅游产品需注重将特色资源与整个旅游过程相融合,开发与之相配套的多种活动,增加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体验性和舒适性。同时,康养产品的层次应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打造高、中、低端三种类型,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人群的康养需求。低端产品可以依托景观资源优势打造“养眼”系列基础产品;中端产品可通过运动康体类养生项目打造“养身”系列产品;高端产品则以人文资源为主打造“养心”系列产品。还可根据消费人群的特点打造差异化康养旅游产品,例如,针对老年人的养生膳食、养老以及医疗康复类产品,针对女性消费者的美容养生等产品,从多角度提升康养旅游产品的高度、深度、厚度、广度,以多元化的康养产品吸引游客。
以培植特色化康养旅游品牌为重点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形象塑造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在积极发展康养旅游的大背景下,树立品牌形象,找准品牌定位也是康养旅游营销的关键。因此,依托地域范围内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和风俗特产等特色要素提炼和挖掘品牌,打造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必定会吸引游客加以体验并形成品牌效应。例如,天津健康产业园、河北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南三亚市、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等示范基地已形成大品牌,全国各省市还有许多中医药康养旅游基地(点)、森林康养旅游基地(点)、温泉康养旅游基地(点)等专业性的小而精的特色产品,正在全国蔚然成风。
面对武威精品景区、度假区、精品线路缺乏区域联动和带动机制的现状,其综合性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产品多而不精,深度体验产品不够,产业链条不长,文化旅游产品难以满足个性化、细分化、品质化消费需求的实际,武威可以按照甘肃省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强链延链补链”的部署安排,立足康养旅游产业链重点实施的武威重离子中心康养旅游、天祝县藏医药康养运动小镇等项目,打造文旅康养品牌。一要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利用市域内独特的森林生态资源,将森林游憩、户外体验、科普宣教引入森林康养建设体系,探索开展森林体验、森林运动和自然研学教育,实施增绿增效行动,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森林景观,积极促进森林旅游的蓬勃发展。二要加快发展避暑康养旅游。大力发掘天祝的优质避暑旅游气候资源,高标准打造避暑康养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原有住宅、空心村、老旧房屋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式推进避暑康养旅游项目建设。三要提升发展温泉康养旅游。温泉度假的发展应全面融入健康管理理念,营造温泉康养浓厚氛围,加大温泉资源保护开发力度。依托温泉资源开展疗养、理疗的机构,在用地等方面按规定享受医疗机构的相关政策。四要全力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积极开发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提升中医药康养旅游服务质量,大力推进“药、医、养、游”融合发展,鼓励开发和研究药食同源以及保健食品和用品。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标准,培育并发展具有特色的中医药康养旅游优势。推动中医药康养衍生产品的开发,完善相关配套产业。
以培育专业化康养旅游人才为保障
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康养服务质量的前提和保障。但从全国旅游发展实践来看,康养服务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水准不高、人员队伍不稳定一直是整个行业发展的“顽疾”,康养专业人才缺口巨大。《甘肃:“四轮驱动”打造文旅康养品牌》一文也指出:“甘肃高水平的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人才缺乏,现有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一线的文旅康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亟待加强。”甘肃省文旅系统为进一步发挥好人才“蓄水池”作用,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康养职业教育,依托兰州大学、西北师大、兰州文理学院等高等院校和文化旅游类专业,构建层次衔接、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康养人才培养体系,蓄积文旅人才发展动能。
武威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足,产业领军人才少,复合型、创新型、开拓型人才缺乏,基层和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文艺编排、精品创作、非遗传承保护、市场运营、导游(讲解员)等方面人才欠缺。为此,一要借鉴国内优秀康养景区的管理经验,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快康养旅游人才队伍体系建设,搭建招才引智平台,构筑康养旅游人才高地。二要探索与相关机构和组织合作,聘请相关学者为顾问,引进具备医疗保健、康养护理等专业知识又善于旅游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武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三要顺应农文旅融合的大趋势,立足高品质生活需求,依托职业学院和职业中专深化综合育人模式,面向文旅产业“吃、住、游、养”和婴幼儿托育产业的“保、育、教”相关岗位群,构建以“文旅服务”和“婴幼儿发展”为核心的文旅康养专业群建设。此外,推动职业学校在市域内康养景区建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实现学校与行业同频多渠道赋能文旅康养。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日益关注,“大健康”产业正迅速迎来新一轮的增长。将旅游业与“大健康”产业相结合的康养旅游,正处在一个充满潜力的市场环境中,代表着一个前景广阔的蓝海市场,“康养+旅游”迎来黄金发展时期。武威要在政策、市场和发展模式上大胆创新、全面发力,把握好发展机遇和发力点,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与休闲农业、体育、研学、交通、医疗、养老的融合创新,推动旅游新业态的丰富和拓展,使其成为拉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真正激发武威旅游产业的全新活力。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