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村“银发浪潮”下的畜牧新篇章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其劳动力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开始向城市转移,这也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较为短缺,且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戴浩,魏君英(2023)提出人口红利窗口关闭的背景下,农村人口老龄化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蒋健等人(2023)也指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数量、质量的下降和资本投入的减少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要想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就必须注重技术的更新及其实践经验的积累。总体而言,人口老龄化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所形成的,其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于2020年9月出台,其中强调“要注重畜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提高其竞争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有效提高产品生产效率与质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辽宁省作为全国畜牧业的重要产区之一,同样面临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本研究以辽宁省沈阳市为研究对象,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畜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对于促进辽宁沈阳畜牧业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提供一定借鉴。
辽宁省沈阳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畜牧业发展现状
辽宁省沈阳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
沈阳市的农村人口总户数和人口总量均呈减少趋势,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具体而言,2020年沈阳市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1404455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15.48%,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454016人。分地区看,10年来沈阳市各涉农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均不同程度减少,减少最多的是新民市,10年时间减少136694人,下降28.23%;减幅最大的是铁西区,减少了66900人,下降84.84%。农村人口共563009户,其中家庭户552524户,比2010年减少49822户,家庭户减少56738户。全市农村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418188人,占29.78%,比2010年增加了122 492人,比重提高13.87个百分点,比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老年人口比重高6.54个百分点。经过近10年的发展,沈阳市农村人口中中青年人群流失较为严重,使本就较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在农村地区显得更加突出和严峻(见表1)。
表1 基于人口普查的沈阳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况
辽宁省沈阳市农村畜牧业发展现状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沈阳市各级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9.8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259.4亿元,占比42.5%。全市生猪出栏363.3万头,家禽出栏9817.9万羽,牛出栏74.2万头,奶牛存栏7.8万头,羊出栏63.1万只。肉蛋奶总产量145.2万t,占全省19.2%,位居全省首位。相较于2022年、2023年县域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提高了5.0%,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相对较高,达358.7亿元,相较于2022年,其产值在全市中占比也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为53.4%。在农产品方面,2023年县域地区粮食喜获丰收,总产量达50.4亿斤,比上年增长11.6%,产量、增速均创新高;猪肉产量15.6万t,增长22.1%;牛肉产量7.2万t,下降7.0%;羊肉产量1.0万t,下降3.2%;禽肉产量8.6万t,下降3.0%,农业生产种植业稳定性优于畜牧业,整体发展稳中趋好。
第二,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实施国家及省市畜牧标准化养殖项目,建成国家级示范场19家、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场77家、生猪及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7家。建成市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76家,建成畜禽舍691栋136.61万m2,增加畜禽规模养殖存栏能力331.42万头(只),累计投入补助资金2.05亿元,全市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
第三,种畜禽繁育能力持续加强。全市有种畜禽企业113家,年可提供商品仔猪500万头、商品肉鸡雏4.6亿只、商品蛋鸡雏6300万只、奶牛存栏6.5万头,种畜禽繁育基本能够满足畜牧业生产需要。有国家级扩繁基地1家、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2家、良种示范场14家。
辽宁省沈阳市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畜牧业水平的影响分析
研究假设
首先,农户可借助土地流转的方式减少资源闲置的情况,当农户家中缺乏可用的劳动力时,可将自家土地进行向外承包,以此获取经济效益,同时承包土地的个体能够扩大生产规模,为畜牧业发展提供间接助力。其次,老龄化与机械化水平的发展息息相关,设备与技术是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的重要方式,能够为农户提供更轻松的劳动方式,农户可借助先进设备开展养殖工作,实现劳动人力的解放,因此,若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可通过提升机械化水平解决此类困境,减少老龄化对畜牧业发展的消极影响。最后,科技永远是支撑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借助科技力量能够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扩大其生产规模,进而助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为畜牧业及乡村发展提供助力。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1: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畜牧业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作用。
研究设计
1.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畜牧业发展水平。本研究借助畜牧业的产值评估当地畜牧业的经营现状,获取其发展水平。
解释变量: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依据相关文件标准,将年纪高于65岁的个体视作老龄化人群,获取其与农村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探究当地的老龄化程度。
控制变量:通过全面阅读众多学者的研究内容,将四项因素设置为控制变量,包含工业化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工业发展能够与畜牧业建立协作关系,为其提供发展资金,共同打造畜牧业产业链,借助先进技术提升畜牧业生产能力,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本生活在农村地区,且户口在农村的劳动力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选择离开乡村,这会对畜牧业的发展产生负向影响。此外,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间接反映该地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随着数额的增加,当地的基础建设以及科技应用能力会随之增加,从而提升畜牧业生产环境。最后,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表明受教育程度越深,接受机械化生产的意愿越高,科技应用能力越强,因此,该变量能够提升畜牧业生产的质量与效率,促进畜牧业实现长期发展的目标。
具体变量内容如表2所示(见表2)。
表2 各变量汇总表
2.模型设定
为获取相关研究数据,明确研究假设是否成立,搭建如下所示的回归模型:
AHL=β0+β1POE+β2IND+β3LABOR+β4INVEST+β5EDU+ε
上述等式中AHL代指畜牧业发展水平,POE代指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IND、LABOR、INVEST以及EDU分别代指本研究的各项变量,IND代指工业化水平,以此类推,EDU代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此外,β0为截距项,βi(i=1,2...5)是指变量在模型中的参数,ε是对畜牧业发展水平产生影响的额外因素。
3.数据来源
本研究将沈阳市视作研究的具体案例,将2014年至2023年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支撑,涉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以及更多权威数据。
实证分析
1.变量相关性分析
研究获取的相关数据均呈现在表3中(见表3),能够看出人口老龄化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系数是0.029,能够证实二者具有关联度,且前者能够促进后者的发展,因此说明本次假设为真。
表3 相关性分析
2.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确保本次研究获取的数据有效,需对各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情况进行详细探究,若是存在,则无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学界认为VIF即方差膨胀因子值能够有效检验上述问题,并指出若是该数值小于10,则证明设置的变量能够开展回归分析工作,本次研究中各变量的VIF值呈现在表4中(见表4),能够看出均小于5,因此能够支撑回归分析工作。
表4 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
3.回归分析
研究借助多种检验方式对各类模型的成效进行评估。首先,通过F检验评估混合回归与固定效应模型,获取P=0.000拒绝原假设,依据结果证实固定效应模型的效果更佳。其次,借助LM检验评估混合回归与随机效应模型,获取P=0.000拒绝原假设,依据结果证实随机效应模型的效果更佳。最后,借助Hansman检验随机效应与固定效应模型,获取P=0.000拒绝原假设,依据结果证实固定效应模型的效果更佳。综上所述,本研究最终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开展分析工作,选择适宜的变量并以此为基础设置完善的回归模型。
表5 基准回归分析
依据表5的相关数据,能够明确看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系数是0.168,大于0.1的标准,说明通过检验,证明研究假设为真,即人口老龄化程度与机械化水平息息相关,前者能够促进后者的发展,究其原因为随着技术应用程度的加深,机器设备能够代替部分需要劳动力开展工作,同时,能够向老年群体提供便捷工具,促使其完成生产工作,此外,部分老年群体的工作经验更丰富,通常其能够完成年轻群体不能完成的工作。对各控制变量的数据展开分析,发现四项变量中只有LABOR,即农村劳动力转移数据结果为负,说明该项变量对畜牧生产工作呈现出消极影响,说明劳动力转移与畜牧业发展呈现反向发展趋势,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此外其余三项变量均能够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水平(见表5)。
辽宁省沈阳市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
张晓晗,马恒运(2022)提出,为避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继续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研发推广适用于农村劳动力现状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替代作用和调节效果。
首先,加大对沈阳农村地区畜牧业机械投资建设,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背景,采取何种措施来推动畜牧业发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价值,是沈阳农村畜牧业农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政府应该针对畜牧业机械化发展制定相应的支持性政策,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为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引导当地龙头企业参与农业机械供给,进而激发其他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共同为畜牧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
其次,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有助于提高其生产效率。应该从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出发,加大各类机械设备的投入,进而提高整体的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具体来说,包括畜牧业饲养、饲料草加工、畜产品采集加工三个方面,为畜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机械保障。此外,还需结合当地的优势,重点关注某一方面的机械供给,例如,当地已经实现了奶牛规模化养殖,可以重点关注饲料草加工、挤奶机等机械设备的供给。
提高沈阳农村人口素质
刘皇,周灵灵(2022)指出,为适应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变化,需做好针对大龄劳动力的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提高乡村人力资本水平。
第一,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有效提升畜牧业从业者收入。畜牧业劳动效率低、产出少是导致畜牧业从业者收入水平低的主要因素。应该重视畜牧业机械方面的投入,用机械设备代替劳动力,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畜牧业的整体经济规模,并对各方利益进行合理分配,进而提高畜牧业从业者的整体收入水平,从而吸引高素质人口。
第二,激发人才返乡入乡的积极性。各类人才的返乡下乡为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质量信息牧民的培养是当前畜牧业发展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返乡高校毕业生可为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入乡为农村地区畜牧业生产带来了先进的科技、经营模式及生产方式,为畜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政府应该针对返乡入乡制定相应的支持性政策,激发高校毕业生参与农村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培训资源支持,整合各类优质培训资源。例如,高校、第三方专业培训机构等,结合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培训需求、地区产业发展优势和需求等,为其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职业技能培训。
文章将沈阳市视作研究的具体案例,对该地区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探究当地农村老龄化程度与畜牧业种植之间的关联度,经过实证研究表明,二者呈现正相关的发展趋势,即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能够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因为前者对机械化生产的依赖程度更高,为提升生产水平,通常会选择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提升先进技术应用能力,进而调整生产环境,扩大生产规模。最后,以研究成果与当地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文章通过提高土地流转水平、提升科技应用能力、加大宣传力度以及优化人口素质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终审:魏文源
监审:董卫娟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