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文化空间可持续设计

时间:2025-09-23 10:27:37来源: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设计学院 文字:肖雅婷 王一茹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空间可持续设计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可持续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得出乡村文化空间的可持续设计应注重地域特色、生态环保和村民参与,进而实现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的平衡的结论,旨在通过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使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持续健康发展下去。

  乡村文化空间作为承载乡村文化、维系乡村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其可持续设计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乡村文化空间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设计同质化、文化特色缺失、可持续性不足等。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文化空间可持续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可持续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概念

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五个部分。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2022年《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023年至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相继指出要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此背景下,乡村文化公共空间的建设发展迎来重要机遇,其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在促进乡村文化公共空间持续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由文化主体、文化活动、文化场所三者构成,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村民作为文化主体在具有公共属性的文化场所进行文化活动。因此,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可以将它界定为村民展现当地文化特色、提供文化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空间,包含村口、街头、树下、河边、广场、祠堂、庙宇等,具有地域性、公共性、多功能性和生态性等特征。

  近年来,更加强调将村民的生活实践与乡村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融入人文关怀、地域特色等元素,使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成为情感交流、文化传承、培育乡风文明的场所。

可持续设计

  1987年的《布伦特兰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将可持续性定义为“经济增长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且强调了“确保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支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内涵,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基础的发展理论和战略。

  “可持续设计”一词源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设计界对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的思考,也是寻求永久变革性实践过程。这一概念指“不同于传统的物质产品,以系统化的产品与服务满足用户实际需求去构建可持续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以成果与效益去取代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可持续设计策略”。可持续设计概念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以及为社会公平与和谐设计。

  绿色设计是指根据“绿色设计”的“3R”原则,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后期发展出为可回收而设计、为可拆卸而设计、为再制造而设计等来达到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的目的。

  生态设计认为设计应系统地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生态设计并不只关注最终结果,而是系统地整合环境设计的所有要素、阶段和环节来分析环境问题。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旨在减少对环境影响,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祉,该阶段旨在将一系列与设计相关的因素整合到一个广泛的商业环境中,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解决方法,减少产品所有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利用产品的价值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社会公平与和谐设计是站在当今设计研究的前沿,并拓展和发展“可持续设计”,关注弱势地区、人类生活习惯和物种多样性,结合地方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国内外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

  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首次提出“文化空间”的概念,指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生产的过程。米歇尔·福柯认为文化空间既是地理概念,又是表达人的感受等的场所。爱德华·W·索亚以文化视角重新解构空间含义,认为文化空间是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重要载体,实现了文化与空间的融合。此外,还有其他学者观点,如认为人类如何共同构成特定地点是文化转向下乡村空间演变的关键;认为文化艺术场景在推动地区艺术与经济的发展中至关重要;阐述了城市和农村公共空间的特点,对城市和乡村公共空间功能和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观察和评估。

  国外对于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而对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较少,且对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既包括文化层面又包括公共层面,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对文化空间进行探讨。

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对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们分别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多方面进行了多样研究,现阶段国内对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出发点各异。王国华结合场景理论对河南省部分文化大院实地调研,探讨文化空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价值观;陈波在文化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探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孟祥林探讨了乡村文化建设在行政主导下所面临的问题;欧阳坚对于老旧、闲置的公共场所和设施,通过文化功能的改造升级,焕发新生,减少不必要的新建和配置,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多种角度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展开了详细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成果。国外学者在公共空间、城市及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思路、理念和方法使用上可以为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提供借鉴。国内学者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通过理论探讨、文化传承、空间内涵,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多元化、深入化的探讨,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建设及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面临的问题

农村空心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乡村开始呈现出人口外流的现象,这也导致我国乡村逐渐呈现出“空心化”现象,乡村逐渐变得缺乏活力,正是由于乡村振兴主体缺位,乡村发展以及治理可利用的手段匮乏;同时,农村空心化也引发了文化断裂,乡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随着年轻一代的迁出正在面临消亡,乡村文化发展也陷入边缘化困境,

设计同质化

  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纽带和根基,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及人文情怀,但许多乡村文化空间缺乏地域特色,盲目模仿城市或他地模式,导致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由于当地对本土文化资源优势认识不足,忽视了对当地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利用,使得文化空间缺乏独特性和吸引力;或是多注重娱乐和观光等短期即可收获效益的硬件设施建设中,过于在意短期内的发展效果,不注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忽视了乡村原有的传统特色,未对乡村文化空间进行创新型设计。

场所、活动单一化

  乡村公共空间多种多样,其作为乡村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在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场所单一化的问题,多地公共文化空间类型单一且相似,对当地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当地村民的保护意识薄弱,未能充分发挥当地的文化价值;乡村文化活动较少,形式单一,对村民的吸引力不够,导致场所使用频率下降。

可持续性不足

  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开发过程中,往往以市场为导向,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缺乏资源保护和传承意识,不利于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有些地区不顾当地的地形地貌等客观条件,盲目进行市场跟风,开发不符合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项目,造成了严重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其次,当地文化设施利用不充分,一些乡村虽然建设了文化设施,但缺乏科学管理,利用率低,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最后,‌许多文化空间在设计时未充分考虑生态环保和长期运营维护,导致资源浪费和后期管理困难。

设计原则

生态性原则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要融入乡村自然生态空间,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与自然生态的叠加、融合;强化公共文化空间改造与绿水青山的协调;进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一体建设,形成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新突破、环境新营造、特色新彰显。

地域性原则

  基于乡土文化展开的空间设计,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形成个性化、差异化特点奠定基础。通过了解当地的资源禀赋、环境特性、文化遗产、发展潜质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提出合乎地域特色和当地发展规律的设计方案。

长期性原则

  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要考虑空间长期使用的年限和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对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影响,同时在设计的概念、实施、到后续的评价,都需要考虑到长期的目标及效果。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空间可持续设计策略

加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展地方性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和打造成长空间,促进当地经济特色化发展,并解决乡村空心化难题。一是在民族地区通过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二是在当地开设传统文化体验项目,以研学、农耕体验、果园采摘等来推广当地文化;三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本地产品,如手工艺品、土特产等。同时,鼓励乡村企业与文化机构、高校等开展合作,共同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创新产品和业态,提升产业附加值。四是引导村民参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让村民在产业融合中受益。

强调乡村地域特色的挖掘

  一个地方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各不相同,老建筑、老宅子、老巷道有其韵味,老故事、老风俗、老传统有其精髓,是绝无仅有且不可复制的。因此只有通过识别和挖掘当地有价值的资源,准确把握自身优势,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才能避免空间的同质性。通过依托各地拥有的民俗、非遗、自然风光、红色文化等资源禀赋,找准突破点,充分考虑优质本土文化资源的独特地域性、鲜明民族性、时代性等特点,立足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打造各地专属的公共文化空间,构建具有各地特色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同时,根据村民的实际文化需求,从教育教学、文化获取、互动交往、休闲娱乐等基本功能出发,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进行布局优化,建设能够满足村民基本文化活动需求的教育教化、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一类的公共设施。

讲好乡村故事,留住乡情乡愁

  深入挖掘乡土资源,通过艺术手段提升村民的文化认同,以富有地方特色的设计语言讲好乡村故事,留住乡情乡愁。一是以乡村博物馆、美术馆、村史馆等为代表的一类文化空间,增强乡土社会的凝聚力,因此,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应优先选择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材料、风格和语言。二是重视空间的人文意蕴,通过多重对话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设计中,秉持共生共融的理念,实现新老建筑“对话”,让新旧生活方式相融。三是最大化地提供多元文化服务,在空间建设的实践中协同图书馆、美术馆、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活动广场等文化事业机构,通过资源整合、布局优化、业态融合,实现文化新空间的功能叠加,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选择。

增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1.强化村民主体

  挖掘各地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将特色的民俗、家风、传统节庆等融入乡村公共文化活动之中,并通过文化礼堂、文化大舞台等文化阵地表现出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传播先进文化,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要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活动的普惠性和可及性,贴近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同时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企业、政府、村民等多方力量协同介入,建设丰富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空间,使农民能够真正参与到弘扬新时代精神、有助于提升道德文化素质的文化活动中。

  2.多元主体协同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需要政府力量的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依靠多元主体的互动与协作,形成一种上下联动、协同共建的体制机制,并在保留传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优良内涵的基础上,整合乡村的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创新公共文化空间的运作方式和服务形式,发挥人才力量,打造一个政府力量与企业、社会组织、民众共建共享共治的综合性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3.保护生态环境

  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首先要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在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减少浪费;其次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科学规划,实现人与村落、自然的和谐统一;最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合二为一。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增强村民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当前乡村文化空间设计存在同质化、文化特色缺失和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因此,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设计应遵循尊重地域特色、注重生态环保、考虑长期运营等原则,借助内外部合力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深度挖掘人文和自然资源,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绿水青山真正地变成金山银山。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王文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