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政教育 助推乡村振兴
基于乡村振兴的青年思政教育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支撑需求,是培育当代青年价值观与责任感的现实要求,更是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面对乡村思政教育资源分散与供给不足、教育内容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以及部分青年群体参与思政教育主动性偏低等基于乡村振兴的青年思政教育困境,必须整合政府、高校、企业资源,构建协同教育网络,结合乡村发展需求优化思政教育内容设计,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互动式思政教育方法,切实推进基于乡村振兴的青年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与发展。
当乡村振兴从顶层设计迈向深耕实践时,当代青年的思想建构已成为撬动乡土社会转型的重要支点。作为连接城乡文明的重要载体,这一群体的价值抉择不仅映射着乡村文化生态的演进轨迹,还深刻影响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维度。当前的思想引领工程,既肩负着弥合国家叙事与个体生命经验断裂的使命,又面临着传统教化模式与数字化生存方式的结构性矛盾:单向度的理论灌输难以唤醒青年对土地的情感共振,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无法破解空心化村落中的文化认同危机。但正是在人才流动加剧与乡土精神根系松动的张力中,思政教育的破局价值愈发凸显。探讨通过具身化的实践载体,将青年个体的生涯规划编织进乡村复兴的集体图景;重构兼具泥土气息与时代特质的育人范式,使思想浸润从“悬浮的课堂”走向“流淌的田野”;尝试在战略导向与基层经验的互动场域中,解构当代青年思想动员的生成逻辑,这一探索既促使理论界与实践层重新审视乡土社会的教育伦理,也为重塑城乡融合发展的人文基底提供了新的认知坐标。
基于乡村振兴的青年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基于乡村振兴的青年思政教育,不仅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支撑需求,而且是培育青年价值观与责任感的现实要求,还是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基于乡村振兴的青年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支撑需求
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过程中,青年思政教育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作为衔接乡土基因与现代文明的特殊群体,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乡村人才振兴的质效。思政教育通过解构“城市中心主义”的认知偏差,引导青年辩证审视城乡融合发展图景,将政策话语转化为扎根乡村的行动自觉。当青年群体深度理解产业迭代与治理升级的共生关系时,其职业选择便不再局限于单向度的经济理性,转而形成服务数字农业、生态治理等新兴领域的价值自觉。这种思想淬炼既塑造着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新农人,亦培育着能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乡村建设者,可以为乡村输送兼具专业能力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培育青年价值观与责任感的现实要求
在城乡价值体系剧烈碰撞的当下,当代青年群体正经历着文化认同的双重困境:既疏离于传统乡土伦理,又未真正融入都市文明的精神内核。思政教育亟须构建“动态锚点”,让青年在机械化农业与直播带货的浪潮中把握乡村发展的时代脉搏,同时唤醒他们对土地伦理的深层共情。教师将非遗传承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课程,可让青年在编织竹篾或传唱山歌时,触摸到农耕文明中“天人共育”的生态智慧;借助乡村调解案例的思辨研讨,使他们在处理土地纠纷的过程中,重新发现“以和为贵”的治理哲学。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激发青年对乡村肌理的“触觉记忆”,使其在参与古树保护行动时,能感知年轮里镌刻的集体精神;在策划民俗节庆时,能体悟仪式中流淌的文化基因。当青年开始用“乡土滤镜”审视发展命题,其看到稻田不仅是生产要素,还是生态系统的神经末梢;老屋不单是建筑实体,还是乡愁基因的存储器。这种认知蜕变将催生青年的责任担当。他们不再是被动等待政策红利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修复乡村文化DNA的“基因编辑师”,在智能农机与二十四节气交融的新田野上,书写属于Z世代的乡村振兴方程式。
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
在乡村治理体系由单向管控向协同共治转型的关键期,青年思政教育发挥着思想启蒙与实践转化的双重效能。通过系统化培育法治思维、协商民主意识及社会治理创新方法论,青年群体逐渐摆脱了“治理与己无关”的认知窠臼,其角色定位从治理场域的边缘观察者向核心行动者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青年运用数字技术搭建村务管理平台、参与村规民约迭代等显性层面,更在于其催生了治理逻辑的深层变革:具备政策解读能力的青年带头推行“阳光议事”制度,或借助短视频平台构建村务监督矩阵,实质是将现代治理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乡土实践。值得注意的是,思政教育激发的社会责任感使青年成为治理痛点的“探照灯”,他们既能敏锐捕捉土地流转中的权益失衡现象,也可通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重构利益分配机制。这种兼具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介入方式,正悄然改变着乡村权力运行的底层逻辑:当青年引导村民建立自组织体系,传统“政府主导”模式逐渐转向“多元共治”生态,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治理范式跃迁,为乡村社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动能。
基于乡村振兴的青年思政教育困境
当前基于乡村振兴的青年思政教育依然面临乡村思政教育资源分散与供给不足、教育内容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以及部分青年群体参与思政教育主动性偏低等困境,亟待引起各高校和地方的高度重视。
乡村思政教育资源分散与供给不足
当前乡村思政教育面临资源结构性失衡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城乡二元格局导致教育资源呈现“中心-边缘”式分布,城市高校与乡村教学点形成明显的“虹吸效应”,偏远地区既缺乏具备数字素养的现代师资团队,又难以构建可适应乡土情境的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行政壁垒、区域发展落差和主体权责模糊三重阻力,使得多方教育资源协同形式化。基层实践中,“跨部门育人项目”常因考核标准割裂与利益诉求错位陷入空转,而乡村教师队伍的知识迭代速度滞后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传统说教模式与青年群体热衷的沉浸式、交互式学习方式形成代际鸿沟。这种系统性供给失灵不仅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的断裂,更使乡村青年在价值观形塑关键期失去思想引领的连续性支撑,最终演变为制约人才振兴与乡村文化生态重建的结构性危机。
教育内容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
当前乡村思政教育的内容架构仍困囿于传统范式,其理论传导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场域、青年群体的发展诉求形成双重错位。从知识生产维度看,过度倚重政策文本的平面化阐释,未能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战略目标转化为具象化行动指南。例如,对“数字乡村”的解读多停留于技术赋能的宏观叙事,却疏于剖析直播助农、智慧农机操作等技能转化路径,更缺乏对“农创客”职业规划的系统引导。在方法论层面,存在隐性城市化思维定式,简单套用都市青年培育模板应对乡村场景。以“基层治理”教学为例,机械移植社区志愿服务案例,却忽视将祠堂议事、乡约调解等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法治相融合;在“创新创业”议题中,片面强调资本密集型模式,而忽略构建庭院经济、非遗工坊等乡土特色业态的孵化机制。这种脱离乡村实际需求的教育,让青年既难以从课堂获得破解土地撂荒、人口空心化的实践工具,亦无法在“新农人”身份建构中形成价值共振,从而导致思政供给与乡村振兴需求形成“错频对话”。
部分青年群体参与思政教育主动性偏低
当前乡村青年思政教育面临参与动能不足的深层矛盾,个体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与教育供给体系的钝化形成双重挤压。部分青年将思政学习视为书本式说教,在生存理性驱动下更愿投身可量化产出的技能培训,这种工具性认知如同隔岸观火的旁观者,削弱了其对意识形态建构的深层认同。教育场域中存在明显的代际对话断裂:单向度灌输的教学范式固守文本宣讲,既缺乏“直播+情景剧”等青年易于接受的创新形式,又忽视了个体成长叙事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联结。此外,乡村社会支持网络弱化:家庭代际传递中思政因子的弱化使价值启蒙失去土壤,薄弱的乡村文化阵地难以为集体学习提供场景支撑,而激励机制与职业发展的脱节更让思政素养成为华而不实的装饰品。这些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难以形成同频共振,青年群体缺乏理想信念,缺少精神支撑。
基于乡村振兴的青年思政教育实践策略
基于上述困境,地方必须整合政府、高校、企业资源,构建协同教育网络。具体而言,地方可从以下三大层面协同发力,助力基于乡村振兴青年思政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
整合政府高校企业资源构建协同教育网络
推进乡村青年思政教育需构建多方联动的育人体系,关键在于打通政府、高校与市场的协作壁垒。政府层面应建立多级联动的资源整合平台,通过跨部门协作明确分工:教育系统负责搭建课程框架,农业部门对接乡村产业实践场景,文旅机构挖掘本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形成政策引导下的资源聚合效应。高校要立足自身学科优势,开发“理论+实践”的定制化课程体系。例如,设立驻村思政工作站,组织师生深入田间开展调研与社会服务;同时,联合职业院校开发涉农技术伦理、返乡创业政策等特色教学模块。企业与社会力量可通过产教融合项目开辟实践新路径,如在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嵌入商业伦理教育,在生态治理项目中强化绿色发展观,使产业实践成为思政教育的动态载体。为确保各方协作实效,需建立定期评估机制,通过信息共享与联席会议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育网络从资源叠加转向深度协同,最终形成政策引导、学术支撑、产业赋能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结合乡村发展需求优化思政教育内容设计
思政教育内容的革新需紧扣乡村振兴脉搏,将宏大战略具象化为青年触手可及的行动图谱。院校应构建“政策解译-实践赋能”的双向通道,将乡村振兴五大维度转化为沉浸式教学场景:通过模拟合作社运营、非遗产品市场化推演等产业实训,让青年在虚拟创业中领会集体经济活力;依托古村落保护工程开展文化浸润式教学,将农具陈列馆变身为农耕文明讲堂,使家谱族规转化为伦理教育的活态载体;针对生态治理难题,可创设“生态账本计算”工作坊,引导青年用碳汇计量、生物廊道设计等工具践行绿色发展。教学内容需植入“矛盾性思辨”活动,围绕土地流转中的公平与效率矛盾、数字化浪潮下的乡愁存续困境等现实议题,搭建角色辩论、田野剧场等多元对话场域,推动青年在认知冲突中实现价值塑形。同步建立“政策响应-实践反馈”的动态迭代系统,将智慧农业物联网应用、乡村网红经济孵化等新兴领域纳入课程体系,使思政教育成为解码乡村变迁的动态密码,助力青年在时代变局中锻造知行合一的行动力。
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互动式思政教育方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思政教育需突破单向灌输模式,构建“技术赋能-场景重构-价值共生”的立体化育人体系。打造“云端思政体系”,将慕课系统与虚拟仿真技术深度融合,针对返乡创业群体开发乡村治理模拟推演模块,运用智能算法生成动态决策;为留守青年设计“乡村发展闯关游戏”,将产业振兴知识点转化为趣味化交互任务,以碎片化学习提升参与黏性。同步推进虚实场景的深度融合,借助VR技术重建红色文化遗址与生态治理现场,让青年在沉浸式“时空穿梭”中感受家国情怀;建立数字化积分体系,将线上学习轨迹与实践成果转化为可量化、可流通的成长资产,形成持续激励闭环。重点培育青年社群生态圈,在短视频平台创设“乡村青年说”互动专栏,由驻村第一书记与乡贤达人发起直播辩论,通过“话题众创+观点交锋”促进价值观内化;搭建数字众包平台,引导青年上传家乡发展需求、发起协作项目,构建“学用结合”的行动网络。在此过程中需建立技术伦理防火墙,对数据采集与算法推送实施价值观校准,确保数字工具既保持技术锐度,又不失人文温度,最终实现思政教育从“指尖触达”到“心灵共鸣”的质变升级。
在乡土文明赓续与现代化转型的张力场域中,青年思政教育实践已然突破单向度规训的限制,演化为多维价值共振的生态建构工程。通过解构“城市-乡村”的认知壁垒,教育主体可以差异化叙事策略激活青年的文化自觉,使其在参与非遗活化、智慧农业实践的过程中,既成为乡土记忆的转译者,又化身社会创新的实验者。这种教育模式的迭代,不仅重构了青年个体价值坐标系与乡村公共空间的联结密度,还通过情感认同的编织技术,将离散的发展要素转化为具有生长性的精神共同体。当数字化浪潮席卷田间地头,教育者亟须构建“弹性认知框架”,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辩证互动中培育青年群体的批判性乡土实践力,从而使思政教育从政策传导工具升维为乡村振兴的元叙事载体,这既是破解城乡文明断层的必由路径,亦是孕育新型乡村生产机制的价值基石。
终审:魏文源
监审:赵彩瑞
编校:王文娟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