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喀什盐碱地的蜕变之路

时间:2025-10-31 09:11:42来源:喀什地区农业农村局(地区农业农村能源生态与资源保护站) 文字:张长锋 付文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的喀什地区受土壤母质、水文地貌、植被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盐碱地分布广,面积大,含盐量高。盐碱会通过土壤溶液直接危害农作物细胞,影响其正常的养分吸收和代谢过程,持续阻碍当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喀什地区盐碱地现状,概述常见的改良技术类型和新疆喀什地区现有治理成果,分析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结合问题提出几点可行的措施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新疆喀什地区盐碱地的治理和利用,助力农民增收,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盐碱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由于其高盐分和高碱度的特征,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限制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疆喀什地区地处西北边陲,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广泛分布的盐碱地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空间。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如何有效治理新疆喀什地区盐碱地,进一步发挥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新疆喀什地区盐碱地现状及治理成果

盐碱地现状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对重点区域盐碱地普查成果汇总数据,新疆喀什地区现有耕地面积1505.73万亩(约10038.2平方千米),约占全疆耕地面积的13%,其中盐渍化面积约为632万亩(约4213.3平方千米),占喀什地区耕地面积的42.9%,其中,轻度盐渍化、中度盐渍化、重度盐渍化和盐土的面积分别为401万亩(约2673.3平方千米)、218.9万亩(约1459.3平方千米)、12万亩(约80平方千米)和0.4万亩(约2.7平方千米)。根据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最新成果,新疆喀什地区国有未利用地可开发盐碱化土地中,巴楚县的盐渍化程度最重。重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叶尔羌河流域的中下游灌区,如巴楚县、麦盖提县等区域。近年来,新疆喀什地区探索盐碱地绿色发展的新路径,通过研发适宜盐碱地的农作物品种,采取精量控水、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拓展适宜农作物播种面积等措施,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治理成果

  1.大力开展耐盐碱农作物品种筛选和新技术推广

  新疆喀什地区加强开发和推广适宜盐碱地生长的农作物品种,筛选出耐盐碱品种“新冬60”“京麦189”“中麦578”等耐盐碱品种,粮食单产产量不断提升;积极推广棉花和玉米“干播湿出”新技术,减少苗期盐碱危害,增加了农民收益。

  2.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

  喀什地区集中力量攻克盐碱地农业技术难关,着力打造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积极引进耐盐碱水稻等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并开展耐盐牧草的试验示范与推广。例如,喀什地区的帕哈太克里乡通过采取多种技术措施试种“海水稻”,让盐碱地变为可利用的耕地,并建设了万亩海水稻基地,在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了“海水稻+”产业生态圈,不断延伸海水稻一二三产业发展链条;岳普湖县试验地“海水稻”单产达每亩549.63千克。

  3.积极开展盐碱地治理试点项目工作

  针对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土壤盐渍化严重的实际情况,前后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对巴楚县的盐碱地进行实地调研,科学谋划、反复论证,初步建立了以地下水调控、治盐、节水、增效与生态保护“五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并取得初步效果。全县地下水位浅埋区的地下水溢出地表的情况得到遏制,灌区水位得到合理控制,耕作层盐分得到了有效控制。近几年来,得益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加之国家投入不断加大和政府政策的有力引导,全地区畜牧业规模持续扩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源。在此基础上,农业生产中积极推广并落实有机肥积造加工、种植绿肥作物、秸秆科学还田等培肥改土措施,使得土壤质量呈现出逐年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新疆喀什地区盐碱地治理存在的问题

盐渍化土地地理空间分布广,治理难度大

  一是盐渍化土地的地理空间分布广。从河流的上下游分布情况来看,下游比上游的盐渍化分布面积大、含盐量重。例如,喀什噶尔河下游的岳普湖县、伽师县盐渍化面积大、盐碱重;叶尔羌河流域的下游巴楚县、麦盖提县盐渍化面积大、盐碱重。土壤盐分的主要类型有硫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氯化物—硫酸盐和氯化物四种。新疆喀什地区土壤总盐含量的地带性分布很明显,叶尔羌河流区域的总盐含量低于喀什噶尔河流区域总盐含量;河流上游的县市总盐含量低于河流下游的总盐含量。二是治理难度大。新疆喀什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且水分蒸发量较大,这种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使土壤中的盐分更易于积聚(见图1)。

图1 耕地盐渍化原理(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此外,加上新疆喀什地区的地形地貌复杂,平原与山地交错分布,常用的治理方式很难有效发挥作用。例如,在以往的盐碱地治理中,主要采用大水漫灌、引洪压盐等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缓解新疆喀什地区的盐渍化问题,但无法根本改变当地的盐渍化状况,仅是治标不治本的临时对策。

耕地盐渍化程度高、面积大

  新疆喀什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加之水资源有限,导致次生盐渍化问题日益加重,使得大面积土壤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随之下降,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严重制约了绿洲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疆喀什地区分布着不同程度的盐碱化耕地,其盐碱化问题历史久远,且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这类耕地的治理不仅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还需综合考量人力、物力、财力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以暗管排盐技术为例,该技术通常需要铺设大规模的管道设施,工程量大、周期长、成本高昂。这对于当前喀什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言,负担明显过重。

水体中含盐量大

  盐碱地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特点,新疆喀什地区水利改良措施中不可回避的客观问题就是“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散盐留”。盐碱地治理需要对不同区域的盐碱地特征进行分析,在淡水资源有保障且具有适当的排水条件下开展,是一项综合利用与治理的系统性工程。综合考量盐碱地的整治力度、排盐效率和推广使用范围,利用水利工程排水洗盐是改良盐碱地的一项关键且高效的措施。必须健全并完善农田灌溉排水系统设施,确保其他盐碱地治理技术得以充分发挥效用。

耐盐碱农作物种植研究和推广力度不足

  新疆喀什地区尽管有丰富的盐生植物资源,但由于高耐盐植物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小,导致相关研究和开发投入不足,培育的高耐盐植物品种数量偏少,大面积推广应用较慢,有关高耐盐农作物精准化改良和提质增效技术的研究水平不高。尽管小麦、棉花以及海水稻耐盐碱种植已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但种植技术、种植品种在新疆喀什地区的推广应用仍处于初步阶段。在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农作物种植技术及种植模式、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优化、盐碱地改良效果和效益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新疆喀什地区盐碱地治理策略

  结合上文阐述,针对新疆喀什地区各县市盐碱地现状、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全国盐碱地研究治理利用的成熟典型技术经验,综合喀什地区本地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加强盐碱地治理示范建设

  新疆喀什地区在盐碱地治理工程建设以及技术改良工程方面,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建立健全配套的河流流域水利工程体系和农田灌溉排水系统。针对重度盐碱地可推广应用暗管排盐、“深翻破除板结层+大水压盐+土壤调理剂”等技术,采用机械破除板结层并配施土壤调理剂和大水灌溉,有效地降低土壤盐分,增加农作物的出苗率。在‌示范工程布局‌方面,需要优先选择岳普湖县、伽师县等盐渍化严重且集中连片的区域,并在实践中配套建设土壤盐分动态监测站,实现治理效果的数据化、可视化。除了要注重技术应用推广外,还需要加强管理机制的优化,如建立“政府+科研机构+合作社”的协同治理模式。其中,由政府负责灌溉排水主干渠系建设,科研团队驻点指导土壤调理剂施用配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则组织机械化深翻作业。此外,为保证盐碱地治理的‌长效性,政府需要牵头制定常态化的管护要求,如在改良后连续三年出苗率达80%的地块,可给予每亩300元的资金奖励,以此来激发农户的参与积极性。同时,通过建立技术标准化、管理流程化、效益持续化的规范化示范体系,为干旱区盐碱地治理积累并输出可参考推广的成熟经验。

强力推进农艺措施治理盐碱地

  将盐碱地改良与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培育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相结合,以达到充分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而保持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加强盐碱地培肥改土技术的开发力度,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针对轻度盐碱地重点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合理施用肥料,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增施有机肥,提高保苗率,壮苗抗盐,巩固脱盐。实施积造农家肥、高温堆肥、秸秆深埋、腐熟还田、过腹还田及种植绿肥等农艺改良技术,应用秸秆粉碎、深耕晒垄和深松坡板、粉垄耕作、土地平整等功能的复式作业农业机械,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活化土壤养分,从根源降低、防止盐渍化土壤盐分。

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加大对土壤盐渍化治理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利用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盐碱地普查)成果,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展,制定区域改良利用规划和各流域改良利用规划;加大盐碱地改良技术项目的开展和研究力度,引进适合抗盐农作物品种等技术课题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加大盐碱地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技术设施设备的投入,加大对盐碱地改良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力度,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合作,及时了解技术发展动态,并持续引进先进的盐碱地治理技术。在实践中通过邀请专家进行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当地农民和农技人员的科技素质和治理能力。同时,借助科技创新优势建立盐碱地治理专家库和技术服务平台,为盐碱地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大抗盐碱地生物改良种植补贴。生物改良种植属于漫长、精细的实践过程,需要能够按照科学的步骤逐步实施。具体而言,对盐碱地特色作物种植、绿肥作物种植,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给予财政补贴,培肥地力。特别是筛选比较成熟的作物品种,根据地区气候、地理等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具体作物,以确保种植的经济效益。特色作物种植补贴,对耐盐碱作物(如海水稻、油葵、甜高粱等)给予种子、农资或每亩直接补贴,降低种植成本。绿肥作物种植与秸秆还田补贴,对种植田菁、苜蓿等绿肥或实施秸秆粉碎还田的农户,按面积或处理量发放补贴,促进土壤有机质提升。有机肥施用补贴,通过补贴购买有机肥、微生物菌剂或堆肥设施,引导减少化肥使用,改善盐碱地板结问题。通过以上措施,能不断提升土壤有机质,改善耕地质量,实现农业稳产增产的同时与生态环境相适宜,促进治理效果及种植效益的提升。在此过程中仍需要注重科学化管理,避免过度放牧所产生的二次损害。为保证生物改良种植措施的可持续性,还需要定期进行生态监测,全面了解生物改良效果及需求,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或补贴,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为切实增加新疆喀什地区可利用土地面积、提升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该地区盐碱地的改良治理利用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此项工作不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大局,也与农民增收紧密相连。基于当前国家在盐碱地研究治理领域的成熟技术,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可行建议,旨在促进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多方协同合作,通过充分发挥喀什地区现有资源优势,并融合现代化农业技术优势,共同推动新疆喀什地区盐碱地改良取得实质性成效。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冯莉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