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赋能乡村青年成长路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驱动乡村振兴与青年发展同频共振的一个枢纽,其效能释放呈现多维度的动态耦合特征。现通过解构“思想浸润—文化涵育—实践锻造”三位一体的赋能框架,揭示高校思政教育对乡村青年价值观形塑、本土文化认同强化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培育的深层作用机制发现仍存在教育场域理论供给与乡土情境适配性不足、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育人模式融合迟滞、跨区域教育资源联动效能衰减等症结。对此,本文提出构建“情境化教学体系+数字化文化谱系+网格化实践矩阵”的立体化改革路径,通过激活乡村青年精神原动力、开发地域文化特色教育模块、搭建产学研创协同平台等策略,形成兼具思想张力和实践韧性的教育生态,为乡村输送具有主体自觉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兼具理想信念与实践智慧的青年力量,而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制约着乡村青年的内生性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引领与人格塑造的核心场域,其赋能逻辑不应局限于传统课堂的知识传递,而应积极构建起连接青年理想与乡村现实的动态桥梁。当前研究普遍存在双重割裂:既未能深入解构思政教育中的家国情怀培育与乡土认知建构的协同机制,又忽视了青年主体在城乡互动中形成的多元价值张力。现通过价值坐标重置、认知框架升级、实践路径再造的三维创新,突破单向度教育思维局限,破解高校思政教育与乡村真实需求间的适配困境。
高校思政教育赋能乡村青年高素质发展的多元价值
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乡村振兴精神根基
高校思政教育以思想启蒙与价值塑造为重心,强调通过理论内化与情感共鸣的双向路径,为乡村青年提供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念支撑。高校思政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土文化智慧有机融合,既引导青年在理论学习中把握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又着力在文化浸润中唤醒对乡村文明的情感认同。这种教育模式打破了“重技能轻思想”的育人范式,将课堂讲授、乡情体验与基层实践结合,旨在帮助青年群体辩证认知城乡关系,系统认知乡村发展短板,深刻理解农耕文明的时代价值。让青年生发出守护乡土文化根脉的自觉意识,形成“既仰望星空又脚踩泥土”的成长格局。这种思想觉醒不仅重塑了青年群体的价值坐标体系,还促使其在基层实践中主动发掘乡村资源禀赋,将个人成长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为凝聚发展共识提供了持续内生动力。
加强人才储备,破解乡村发展智力瓶颈
高校思政教育以“知农”情怀培育与“兴农”能力塑造为重点,着力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育人新范式。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思政课程强调通过沉浸式田野调查、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分析等创新形式,使青年在解码乡村社会运行机理的过程中掌握产业规划、生态治理等专业技能,形成扎根乡土的价值认同。这种教育模式打破了“黑板农业”的局限,引导学生在城乡要素流动中锤炼资源整合能力,使其既能运用数字技术突破农产品流通困局,又能依托文化自觉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当兼具科技视野与人文关怀的青年持续投身于乡村建设时,不仅弥补了技术推广、文旅融合等专业领域的人才缺口,还形成了“育才—用才—留才”的可持续输送链。这种智力反哺机制犹如激活乡村发展的“造血干细胞”,使人才储备从“候鸟式”帮扶转向“根系式”生长,为破解“空心化”困境提供了持续的内生动力。
传承乡土文化,增强乡村文明内生动力
高校思政教育能够让乡村青年在触摸乡土文化基因的过程中,看清祖辈镌刻在村寨祠堂中的生存智慧,读懂田间地头里代代相传的生命哲学。当课堂不再局限于解析文本,而是带着学生走进古法造纸作坊、聆听山歌传承人的即兴吟唱时,那些沉睡的地方性知识便开始苏醒。从二十四节气农谚背后的生态循环,到乡规民约中暗含的治理密码,乡村青年将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文化传承的过客,而是执笔续写乡村文明的主体。这种认知的觉醒,推动着其将夯土墙的肌理融入民宿设计、用抖音直播重构社火表演叙事,从而让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生活力。更重要的是,思政教育在解构“城市优于乡村”的认知偏见时,可教会青年用文化认同的黏合剂弥合代际裂痕。当返乡学子组织村落口述史采风,当95后村官用数字技术修复濒危方言时,那些曾被城市化浪潮冲淡的血脉联系,正在文化自觉的滋养下重新编织成网。这种由内而外的文明生长模式,不仅守住了乡村精神根脉,还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创新点和增长点。
提升实践能力,激活青年服务乡村动能
高校思政教育通过搭建知行合一的育人体系,有效破除了乡村青年的实践困境,将服务乡村的愿景转化为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有别于传统单向灌输模式,思政课程创造性地融合了田间课堂、基层治理实训与数字技能培育,旨在引导青年在参与农产品电商运营、乡村文化振兴项目等鲜活场景中,既锤炼因地制宜的问题解决能力,又构筑起与乡土社会的深度情感联结。这种能力建构突破了表层技能传授,着重培养青年三重核心素养:在产业实践中理解乡村经济生态的独特性;在社区服务中掌握多元利益平衡的艺术;在文化传承中培育对地方性知识的敬畏。当青年群体真正以“建设者”身份参与乡村事务时,其既能运用现代管理思维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又能借助新媒体技术活化非遗传承,更善于组建跨代际的乡村治理共同体。这种主体性的觉醒彻底改变了帮扶逻辑,使青年成长为能敏锐捕捉乡村需求、创造性整合资源并持续输出解决方案的在地化行动者,由此形成的“能力迭代—价值认同”创新机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的内生动力。
高校思政教育赋能乡村青年高素质发展的现状
思政内容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
当前高校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呈现明显的悬浮性特征,其理论框架多源自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经验,与乡土社会的现实需求存在认知差异。当乡村青年面临非遗技艺产业化转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具体挑战时,思政教材中的宏观政治叙事已难以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指南。这种供需失衡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尤为凸显,如一些返乡青年在开展工作时,既无法直接套用课堂治理理论知识,又缺乏对村规民约现代性转化的方法论指引,容易陷入“理论空转”与“经验失灵”的双重困境。
师资力量与乡村辐射能力薄弱
当前高校思政教师的知识储备与乡村教育需求存在错位,一方面,教师群体普遍缺乏对乡村生态的浸入式认知,未在田间地头捕捉新生代农民的困惑,致使课堂上常陷于理论悬浮状态;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输送呈“候鸟式”特征。暑期实践团如潮汐般短暂漫过村落,而标准化课件则在方言体系中水土不服,这种帮扶机制无法培育出扎根乡土的思政种子。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不足
乡土社会承载的共生智慧与生态哲学本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本土叙事资源,但在实践转化中却遭遇困境。当前育人体系过度拘泥于现代性框架,未能深入解构农耕文明中“差序格局”衍生出的治理逻辑。具体表现为:教育实践中存在将宗祠文化、村规民约简化为文化标本的符号化陈列倾向,致使课程内容陷入了“文化猎奇”与“价值虚无”的夹缝。这种浅表化融合容易使乡村青年陷入文化悬浮状态,既难以在现代知识体系中找到传统因子的生长基点,又无法从程式化经典诵读中获得现实困惑的解答。
高校思政教育赋能乡村青年高素质发展的推进策略
构建乡土化思政课程内容体系
高校为推进乡村青年思政教育,需打破“悬浮式”理论灌输,构建“带着泥土气息”的课程体系。课程开发应以乡村文化基因为脉络,将传统村落的家风族训、农耕智慧转化为鲜活教材,从而使思政教育扎根于地域文化土壤。聚焦“空心化治理”“数字鸿沟”等现实议题,高校思政教育可创设“村规民约与法治文明”“直播带货中的诚信问题”等主题模块,采用“问题链+情境化”教学法,组织开展村务听证、电商助农等实践,在解决“秸秆焚烧调解”“非遗IP开发”等真实案例中培育责任担当。同时,建立“田野教研室”,联合乡贤、驻村第一书记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将城乡人口流动中的文化撕裂、AI技术下沉引发的伦理争议等纳入教学实践,构建“理论透析—文化浸润—实践淬炼”三位一体的育人闭环,使青年在触摸乡村脉搏中实现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的共生共长。
组建跨区域协同育人师资网络
为突破传统教育资源的地域性局限,须构建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网络,通过“空间联动—知识再造—能力共生”的三维架构重塑师资生态。在组织架构上,可创建“核心高校+卫星节点”的辐射型协作体系,由重点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联合县域党校、乡村创业基地及人才工作站形成网格化节点,如组建长三角与中西部院校联动的“思政教育协作体”,推动专业教师与非遗传承人、驻村第一书记等组成复合型教学团队,促进学术理论与乡土实践的深度融合。技术支撑层面,应开发具备智能匹配功能的“云上智库”系统,嵌入乡村治理案例动态数据库与情景模拟教学模块,使教师能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定制“理论讲解+田野调查+项目实操”混合式课程包。制度创新方面,可建立健全“双循环”激励机制,将乡村服务经历纳入教师职业发展评估体系,并通过设立跨校学分互认、联合课题申报等制度,激发教师参与乡村思政的内生动力。这种动态育人网络不仅能突破物理空间限制,还能通过城乡知识体系的碰撞交融,培养出既把握时代脉搏、又深谙乡情民意的专业化师资力量,进而为乡村青年构筑起连接学术前沿与大地课堂的成长通道。
开发地域文化特色教育模块
高校需立足地域文化构建特色思政教育体系,系统梳理乡村历史文脉、非遗技艺及民俗传统,提炼其精神内核并转化为教学资源。课程设计可采取“认知—认同—践行”递进模式,在理论层面开设乡土文明演进课程解析文化基因;实践层面通过口述史采编工作坊引导青年对话文化传承人;创新层面则组织非遗IP设计赛事激发创造性转化能力。同步构建数字化文化场域,如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复原传统村落生活场景增强沉浸式体验、依托云端数据库实现跨地域文化资源共享,或借助短视频平台开展乡土文化IP孵化传播。高校应建立动态评估机制,聚焦文化解码能力、创新思维水平及实践成果社会价值三大维度,通过成长档案追踪、项目成果展演及乡村社区反馈等多渠道收集数据,形成“教学—实践—评价”良性循环,推动文化传承从知识输入向价值输出跃迁。
打造政校企联动的实践生态圈
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需突破传统组织范畴,以制度创新推动“政策引导+教育供给+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在机制构建上,可建立三方定期协商平台,由政府统筹制定人才培育专项政策、高校基于乡村振兴需求重构思政课程体系、企业精准提供产业技能实训清单,从而形成动态调整的协同育人方案。在平台搭建中,应构建“中枢—节点—终端”三级实践网络,以高校乡村振兴研究院为核心智库、县域政企联合工作站为资源中转枢纽、乡镇产教融合基地为实践触角,实现理论浸润与实操训练的梯度衔接。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推行“三维赋能”模式,政府工作人员以基层治理案例剖析政策落地难点;企业技术骨干依托产业链实操培育职业技能;高校教师则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提升青年战略思维,在三方合力指导下推进乡村电商运营、生态治理规划等实践项目。为保障生态圈长效运转,还需建立资源流通的“价值循环链”,通过校企联合研发成果转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企业反哺教育投入等市场化路径,形成育人成果与乡村振兴互促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使乡村青年在政校企协同的实践中实现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双重提升。
为破解城乡人才流动的困境,关键在于构建高校思政教育与乡村青年发展的动态适配机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育人体系重构,需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转向构建思想引领、文化滋养、实践锻炼的协同体系,通过开发乡土情境化教学模块强化价值认同,依托跨区域资源联动搭建成长阶梯,借助数字化平台与传统乡情纽带融合激发主体意识,进而培育出兼具家国情怀与实践智慧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应构建“精准滴灌”的造血机制,将单向知识传递转化为双向价值共创,使青年在参与乡村社会治理、产业创新等实践中形成能力进阶闭环,最终实现个体价值觉醒。这种教育生态的持续优化与升级,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使其具备了持续发展的潜力。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董卫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