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解锁义乌何氏宗祠文化振兴力

时间:2025-02-27 13:25:14来源:浙江中医药大学 文字:俞重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祠作为宗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乡村社会的文化塑造和治理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许多乡村地区的宗祠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活力。然而,在乡村文化振兴的浪潮中,宗祠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文章以浙江省义乌市何氏宗祠为例,探讨宗祠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功能,并试图揭示其对宗族文化传承、社区凝聚、乡土文化保护、旅游经济发展及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宗祠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系研究

宗祠与乡村文化振兴

  宗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族社会制度的产物,通常是宗族成员供奉祖先、祭祀先贤、举行宗族活动的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多重功能。

  乡村文化振兴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弘扬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社会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文化建设活动。传统文化是乡村的精神家园,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注重挖掘、保护和传承乡村的历史、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资源。

  宗祠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等形式,宗祠可以向村民和游客介绍宗族的历史渊源、家训故事、先贤事迹等,促进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宗祠中,村民可以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义务服务等形式,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加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宗祠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功能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宗祠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首先,宗祠作为乡村文化的历史记忆库,承载着丰富的家族历史和文化传统,通过祭祖仪式等活动,有效传承和弘扬了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宗祠作为家族与社区的联结点,加强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乡村社区的整体认同感,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再次,宗祠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成为展示乡村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有助于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后,宗祠在道德建设和价值引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传承家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为乡村社会提供了道德支撑和价值引领,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文明进步。因此,宗祠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宗祠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功能的实证分析——以义乌何氏宗祠为例

义乌何氏宗祠简介

  义乌何氏宗祠位于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何店村前门塘9号,建立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宗祠。宗祠建筑坐落在东南朝西北方向,占地面积约832平方米,为三进五开间的天井式院落,建筑风格典雅,彰显着古代建筑的魅力。何氏宗祠周围的保护范围包括建筑本体,西北面自前檐墙向外延伸10米,东北、东南和西南面向外延伸各2米,总占地面积约1 326.2平方米。同时,宗祠周围还有一个建设控制地带,延伸30米形成封闭区域,总占地面积约8267.3平方米。宗祠内部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家族档案,记录着何氏家族的兴衰历程和传统文化。祠堂建筑规模宏大,建筑质量优良,是该地区的文化遗产之一。

义乌何氏宗祠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功能

  1.从道德教化到促进德治

  义乌何氏宗祠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道德教化到促进德治,其功能和作用显而易见。作为宗族的精神家园,义乌何氏宗祠承载着祖先的遗训和家风,是乡村道德教化的重要阵地。在宗祠中,何氏家族成员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不仅缅怀祖先、传承家族历史,更在潜移默化中向后人传递家族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品德规范。例如,宗祠内常设的族谱、家训等,都是对家族成员进行道德教化的有力工具。通过这些活动,何氏宗祠成功引导村民崇尚正义、尊重传统、弘扬仁义道德,为乡村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义乌何氏宗祠还作为乡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中心,承载着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命。宗祠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教育讲座等形式,积极向村民普及文化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文明素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乡村德治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从规范调节到促进法治

  传统宗祠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规范调节到促进法治,都体现了其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法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而宗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宗祠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一部分,通过弘扬尊崇法律的精神,促进了家族成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形成。同时,宗祠文化也在推动乡村法治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开展法制教育、法律宣传等活动,宗祠帮助家族成员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推动了乡村社会的法治化进程。义乌何氏宗祠通过举办法律讲座、法律咨询等形式,向家族成员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同时,宗祠还积极参与乡村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运用家族传统的调解机制,结合现代法律法规,有效化解了多起矛盾纠纷,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宗祠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乡村宗祠文化治理制度不完善。义乌乡村地区缺乏健全的宗祠文化治理制度和规范,导致管理混乱、责任不明、效率低下等问题频发,进而宗祠文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推进。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宗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在义乌的一些乡村地区,由于制度不完善,宗祠文化治理工作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管和评估,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乡村宗祠文化治理多元主体的缺失。义乌乡村地区宗祠文化治理缺乏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导致治理工作单一化和僵化化。宗祠文化治理的参与主体往往局限于政府部门和少数村民,缺乏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第三方力量的参与。这种单一的参与主体模式导致宗祠文化治理工作的视角和方法相对有限,难以适应宗祠文化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由于缺乏多元化主体的参与和协作,宗祠文化治理工作的效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在义乌的一些乡村地区,由于缺乏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宗祠文化治理工作往往缺乏创新和活力,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宗祠在乡村文化振兴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1.政策法规制定缺乏可操作性

  《义乌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义乌市有针对文物保护的管理办法,但这些地方性法规在针对宗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往往显得过于笼统,缺乏针对宗祠特点的详细规定。例如,对宗祠修缮的材料选择、工艺要求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指导,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

  义乌市政府在推动乡村宗祠文化保护方面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这些政策往往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实施措施。例如,对于宗祠的认定、管理、维护等方面,只是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而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标准。这使得宗祠管理者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实相关政策,也限制了宗祠文化的有效保护和发展。在义乌的宗祠文化保护中,存在监管和执法力度不足的问题。由于宗祠数量众多且分散在各个乡村,监管难度较大。同时,对于破坏宗祠文化的行为,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敢于违法。

  2.农村人口空心化所导致的主体缺失

  以2023年为例,义乌市大约有12万名乡村劳动力选择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务工,这一数字占到了当地乡村劳动力的一定比例。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宗祠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几乎全部由留守老人承担。这些老人虽然尽力维护宗祠,但由于年龄、能力和资金的限制,宗祠的维护状况并不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宗祠的破败程度越来越严重,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逐渐消失。尽管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乡村文化振兴和宗祠保护,但由于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这些政策往往难以有效落地。人口外流对宗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人口外流导致家族成员数量减少,宗祠的主体力量缺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支持和参与,宗祠的功能发挥受到严重制约。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乡村文化振兴和宗祠保护,但由于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这些政策往往难以有效指导和推动宗祠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进一步发挥宗祠在乡村文化振兴功能的有效路径

完善宗祠文化治理制度法规建设

  党的领导是确保义乌宗祠文化治理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我们需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指示,加强对宗祠文化的领导和指导。党组织应发挥核心作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确保宗祠文化治理工作有序进行。定期组织宗祠文化相关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提高党员干部对宗祠文化价值的认识。

  针对义乌的宗祠,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其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村民的需求。借助调查研究结果,制定更加贴合实际的宗祠文化治理策略和规划。明确村委会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宗祠文化治理工作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加强跨部门协调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宗祠文化治理工作。

  结合义乌宗祠的实际情况,制定或完善宗祠文化治理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宗祠管理的标准和规范,为宗祠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政策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推动宗祠文化治理多元共治

  在义乌的宗祠文化治理中,政府、市场机制、乡村自治组织和村民应各自发挥重要作用,形成合力推动宗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针对义乌的宗祠制定具体的政策和管理规划。政府可以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宗祠的历史、现状和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同时,政府应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如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推动宗祠的修缮、保护和传承工作。

  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宗祠的保护和开发,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推动宗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宗祠文化旅游项目,将宗祠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宗祠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乡村自治组织是宗祠文化治理中的关键力量。可以建立村民自治组织,让村民参与宗祠的管理、维护和利用。通过村民自治组织,可以激发村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让村民成为宗祠文化治理的主体。同时,村民自治组织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宗祠文化节、祭祀活动等,增强村民对宗祠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宗祠文化治理中,应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和需求,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政府、乡村自治组织和社会各界应共同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宗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宗祠文化治理的多元共治局面。通过村民的参与,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宗祠文化,实现宗祠文化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在推动宗祠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多元共治的理念,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培育乡村自治组织以及发挥村民的主体性。只有强化政府主导、发挥市场作用、培育自治组织、激发村民主体性,才能实现宗祠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多元共治,推动宗祠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绪绚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