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打造健康乡村

时间:2025-02-24 14:22:00来源:齐鲁工业大学 文字:王亚茹

健康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向度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健康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促进作用,同时,健康乡村建设也在产业、组织、文化及生态等方面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经济价值:为产业振兴提供健康劳动力支持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规划里,产业兴旺为关键目标,而健康乡村建设为产业振兴构筑了坚实的健康劳动力支持。“劳动力健康水平是当代人力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乡村劳动力群体能够以充沛精力和积极心态参与各类产业生产活动,具备更强劳动能力和更高劳动效率,为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就农业产业来讲,健康劳动力能适应繁重的田间劳作,熟练运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生产顺利开展。在乡村工业领域,健康劳动市场为制造业、加工业等提供了可靠人力支撑。在乡村服务业领域,健康从业者能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塑造优良乡村服务品牌,吸引更多客源与业务,促进产业兴旺昌盛。总之,健康乡村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基石,通过构建健康劳动市场,能够为乡村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大人力保障与内生动力,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

政治价值:为组织振兴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它要求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村社会组织更加活跃,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健康乡村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有利于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健康乡村建设需要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能力,能够更好地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健康乡村建设中来,形成上下一心、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其次,有利于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健康乡村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如医疗卫生志愿者团队、环保组织等。这些社会组织的参与,不仅丰富了乡村治理的主体,也增强了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为组织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在进行健康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健康乡村建设要求乡村治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通过建立健全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完善乡村环境治理机制等措施,能够显著提升乡村治理的效能和水平,为组织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文化价值:为文化振兴营造和谐社会风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不仅要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层面,更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层面。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进行文化赋能。首先,健康乡村可以提高村民身体素质,使人们有精力参与乡村文化活动,有利于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加强村民的心理健康建设能够让其理性乐观处理问题,减少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乡村社会运转和文明乡风传播。健康乡村建设注重教育和文化传承发展,有利于传承弘扬优秀文化,培育正确观念,吸引人才促进乡村文化创新融合,推动乡风文明进步。最后,通过从健康饮食、锻炼身体与爱护环境等方面倡导农民形成新时代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变村民行为习惯,倡导良好美德,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生态价值:为生态振兴完善环境治理策略

  生态宜居既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健康乡村的重要举措。健康乡村的核心诉求之一,便是打造一个清洁、美丽、无害的自然环境。这意味着需要对乡村的土壤、水源、空气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治理。通过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土壤污染,加强污水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加大对废气排放的监管力度,减少焚烧秸秆等治理策略,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总之,健康乡村理念为生态宜居的实现注入了强大动力,通过完善的环境治理策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能为乡村振兴战略赋能,实现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

  健康促成小康,小康迎来安康。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健康乡村建设已成为重要任务,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乡村居民健康素养、乡村医疗卫生资源体系、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乡村人居环境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价值困境:乡村居民健康素养有待提高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乡村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是一个至关重要但仍有待加强的环节。当前,乡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普遍存在不足。一方面,村民对基本的健康知识,如疾病预防、营养均衡、合理运动等,了解程度相对较低。许多村民依然依赖传统经验而非科学知识来应对健康问题,对一些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一些疾病在早期未能被及时发现和干预,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增加了疾病的治疗难度和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村民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上,存在诸多问题,如吸烟、过量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习惯较为常见。部分乡村居民对运动健身的重视不够,缺乏规律的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健康素养的欠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总之,提高乡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资源困境:乡村医疗卫生资源体系仍需完善

  在乡村发展的进程中,医疗卫生体系作为保障居民健康的重要基石,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之处。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匮乏是一个突出问题。相较于城市,乡村地区的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医疗设备陈旧且更新缓慢,这极大地限制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也有待提升。部分偏远乡村地区交通不便,医疗服务难以触达,居民看病就医面临诸多困难。而且,乡村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往往侧重于常见病的诊治,对于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预防保健等方面的服务相对薄弱。此外,医疗信息化建设在乡村地区推进缓慢。现代化医疗手段在乡村的应用程度较低,导致医疗信息共享不畅,医疗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制约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完善的重要因素。政府对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相对有限,医疗机构的运营和发展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难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设备。

人才困境: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乡村医疗人才是农民健康维护的保障。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首先,乡村医疗人才数量不足。乡村地区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职业发展空间受限,导致许多医疗专业毕业生望而却步,不愿投身乡村医疗事业。现有的医疗人员往往承担着过重的工作负担,难以满足广大村民的医疗需求。其次,乡村医疗人才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乡村医疗人员学历较低,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进修机会,医疗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在面对一些复杂疾病和新的医疗挑战时,可能会出现诊断不准确、治疗方法不当的情况。同时,乡村医疗人才队伍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学科分布上,某些专业领域如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等的人才短缺;在年龄层次上,缺乏中青年骨干力量,存在人才断层的风险。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乡村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缺乏吸引力,无法留住人才。最后,乡村医疗人才的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缺乏针对乡村医疗实际需求的定向培养和继续教育机制。

环境困境:乡村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人居环境脏、乱、差是影响村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高的重大隐患。在乡村发展的进程中,尽管乡村人居环境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进一步改善。当前,乡村垃圾处理问题较为突出。部分乡村缺乏有效的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导致垃圾随意丢弃,这不仅影响了乡村的美观,还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对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污水排放也是一大难题。许多乡村没有完善的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池塘,造成水体污染,破坏了乡村的生态平衡。公共卫生设施的不足同样不容忽视。一些乡村缺乏公共厕所、洗手设施等,卫生条件较差,容易引发疾病传播。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是重要因素之一,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村民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缺乏对人居环境重要性的认识,随意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此外,乡村规划和管理的缺失,使得建设和发展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监督。

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路径

  乡村治,社会安,国家稳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健康乡村建设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健康是乡村发展的基石,也是农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因此,探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维度:普及强化农民健康意识

  造成乡村居民健康素养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乡村地区的健康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专业的健康宣传和培训活动较少。其次,医疗服务体系在乡村的覆盖和延伸还不够完善,村民获取医疗信息和服务的渠道有限。最后,受传统观念和文化水平的限制,一些村民对新的健康理念和知识接受较慢。为了提高乡村居民的健康素养,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政府层面应加大对乡村健康教育的投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讲座和宣传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健康知识。社会各界也应当积极参与。医疗机构可以定期组织下乡义诊和健康咨询活动;企业可以通过公益行动,为乡村提供健康相关的物资和支持;志愿者团队可以深入乡村,进行面对面的健康知识普及。乡村居民自身也需要增强提升健康素养的意识,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积极参与健康活动。

人才维度:健全乡村医疗队伍服务能力提升机制

  高素质人才对于乡村振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改善乡村医疗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提高薪酬水平,提供良好的住宿、交通等福利,让他们能够安心在乡村工作。加大对乡村医疗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定向培养机制,鼓励本地学生报考医学专业并承诺毕业后回到乡村服务;加强在职培训,定期组织乡村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完善激励机制,对在乡村医疗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提供职称晋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开展远程医疗培训和指导,让乡村医疗人员能够实时获取最新的医疗知识和技术。加强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村民健康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技术强、留得住的乡村医疗人才队伍,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资源维度:完善乡村医疗卫生制度体系

  完善乡村医疗卫生制度体系,首先,要加大对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这包括资金的投入,用于建设现代化的医疗设施,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善乡村医疗机构的硬件条件。其次,要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根据乡村的人口分布、地理环境等因素,合理规划和布局医疗机构,确保农民能够就近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建立健全医疗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再次,要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的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范围,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加强对贫困农民的医疗救助,确保他们不会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就医。最后,还应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乡村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总之,完善乡村医疗卫生制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加大资源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环境维度:完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机制

  乡村环境卫生体系涵盖垃圾治理、生活供水、清洁能源、排污处理、病媒生物控制五个方面,因此完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应从这五个方面着手。在农村垃圾治理方面,应因地制宜施行垃圾分类与无害化处理,严禁随意焚烧秸秆,全方位提升大气、土壤和水源质量;在生活供水方面,扎实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作,坚决避免规模性、系统性农村供水安全问题;在能源方面,农村能源消费大多依赖煤炭,清洁能源占比较少,使用煤炭不仅易致空气污染,增加居民患呼吸道疾病概率,还易产生安全隐患,农村能源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在排污处理方面,农村老旧厕所不卫生,易招蝇虫、滋细菌,近年来开展的“厕所革命”活动成效显著,因地制宜进行环保厕所和公共卫生间改造,消除无水冲旱厕对于农村而言是一场持久战;在病媒生物防控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全体居民开展爱国卫生环境运动,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尽力。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苏子君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