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考察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必然要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乌兰察布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区。中部单于庭、北魏六镇、草原丝路、茶马古道、元代集宁路、乌兰察布会盟地等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汇、历史遗迹见证了各民族的辉煌,多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红格尔图战役打响了绥东抗战第一枪,集宁战役谱写了解放战争在乌兰察布大地上的英雄篇章。“三千孤儿入内蒙”《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故事和歌曲广为传颂传唱,草原母亲都贵玛、草原铁姑娘旭仁花等老一辈民族团结的榜样时刻激励着我们。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文化更是本市特色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兰察布市民族特色旅游文化基本情况
根据全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体系,对乌兰察布市主要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分析,本市旅游资源具有8大主类,25项亚类,类型丰富、资源禀赋优越,具备旅游业发展的条件。
以草原文化为主的民族特色旅游文化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按照《乌兰察布市全域旅游规划》,本市旅游资源以草原风光为主,涉及乌兰察布避暑气候、岱海湖泊、格根塔拉草原、神舟飞船回家的阿木古朗草原、拥有丹霞地貌的脑木更山(大红山)、离首府最近的戈壁草原、胡杨林、辉腾锡勒高山草甸草原、草原火山等旅游资源,美食节、那达慕大会、草原飞行大会等旅游项目。乌兰哈达火山草原与林胡古塞、苏木山更是成为“网红打卡地”与“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在传承民族特色、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方面,本市主要以传承草原文化为基础,在借鉴“草原歌会”、察哈尔歌舞、阿斯尔传统音乐大赛等综艺节目来提升旅游知名度的同时,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坚持讲好“三千孤儿入内蒙”故事,传颂好“草原母亲都贵玛”佳话,不断挖掘更多优秀民族特色文化,使得以草原文化为主的民族特色旅游文化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
以草原文化为中心着力打造红色研学旅游
乌兰察布是一座以草原文化为主的民族特色文化城市。1192年,金章宗·完颜璟选择位于金、蒙、契丹界的白火泺(今白黄旗海)东岸,设置由中央政权主导的、称作“集宁”的春市场(“集宁”意为“集市安宁”)。各民族在此交错杂居,不同风俗、文化在这里聚集、融合、传承,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兼容并蓄的北疆文化。同时,乌兰察布也是一座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等重要讲话精神,本市致力于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研学游景区,深刻认识到红色是一座城市的“魂”,也是乌兰察布发展的“根”。本市以草原文化为主,同时辐射各旗县市区的红色景区,将红色旅游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挖掘本土底蕴、弘扬红色文化,成功地打造了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绥蒙革命纪念园、贺龙革命纪念馆、红格尔图战役纪念园、四子王的神舟飞船主着陆场等红色旅游景区,形成了具有乌兰察布市特色的红色研学文化旅游路线,受到了一致认可与好评,红色研学游已成为本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以草原文化为主的绿色康养文化成为新亮点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在以草原文化为主、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上,积极围绕“五大经济”,着力打造文旅康养避暑胜地,建设具有乌兰察布特色的绿色家园。尤其在生态建设、草原保护、人工造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本市依托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和优良的气候生态,通过实施“燕麦产业提升”“净菜进京”“薯业提效增值”“肉牛扩群倍增”“肉羊改良提质”“奶业振兴”等措施,使乌兰察布“中国马铃薯之都”“中国燕麦之都”“中国草原酸奶之都”等美誉传遍四方。通过不断完善农家乐、牧家游、民宿、康养等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增强了游客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旅游的体验感,使得绿色康养文化成为发展新亮点。
乌兰察布市民族特色旅游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本市在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在一些领域还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挖掘整理不深入,文旅融合度不高。本市现有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挖掘层次浅、数量少,乡村旅游景区开发出的文旅融合产品的内涵不丰富,草原文化与红色文化、绿色康养文化衔接不畅,没有形成独特完整的产业链和品牌。项目开发简单,文旅融合产品不够丰富、相对单一,文旅产业链延伸不足,文旅融合度不高,缺乏文旅延伸项目,游客的参与度较低,难以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旅游需求。
二是乡村特色旅游有待与旅游整体规划统筹。从优质资源的利用、优秀文化的挖掘传承、特色品牌的打造、精品线路的设计、景区景点的布局、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设施的配套等方面可以看出,缺乏“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融入规划设计理念。道路交通、通信、电力、环保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有待纳入整体规划。乡村旅游项目单一、层次不高、文化内涵不丰富、同质化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旅游设施亟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村、农牧业的物质保障,是改善农牧民生活的基本途径,也是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村面貌、招商引资的重要推手,更是吸引并留住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虽然本市各旗县市区的乡村道路、苏木乡镇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都已建成,但已有的文化活动场所较为简单且利用率不高。缺乏旅游配套设施,如景点道路连接、旅游标示牌、游客服务中心、环保旅游厕所、停车场、垃圾清运等。在民宿方面,近年来本市民宿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交通、电力、通信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文化内涵不丰富,缺乏特色,产业带动力不强,存在人才短缺、发展理念滞后于民宿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问题。农牧民参与入股的积极性不高,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四是缺乏挖掘传承文化、服务乡村旅游的人才。缺乏熟知本地区文化、挖掘整理文化的研究团队。缺乏保护传承非遗的人才以及讲解宣传服务的人才。缺乏懂文化、会管理的旅游服务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乡村的“空心化”问题突出,制约地方特色文化传承,非遗保护传承力度不够,乡村人才流失严重。
五是文化旅游宣传力度有待加大。地方特色文化宣传普及度和文化产品产出不高,尚未形成全方位、多元化、多平台、多渠道的宣传营销格局,对挖掘优秀特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绿色经济、助力乡村振兴、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大。
乌兰察布市民族特色旅游文化发展的建议
把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与弘扬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起来
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与弘扬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支撑,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要求。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正确认识、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提升其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对本市的地方特色文化产业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文旅融合的产业链条
摘选出特点突出、可操作性强、具有吸引力的地区和民族特色产业进行分析,借鉴吸收各地的成功经验,以草原文化为中心,向红色文化与绿色康养文化进行辐射,对草原文化、红色文化与绿色文旅康养文化进行整体规划,构建以中心城区集散,草原文化体验、山水田园康养互动,草原、火山、冰雪、森林、温泉、湖泊、民宿等为支撑的“一心两带多点”产业布局,让游客在感受草原文化中体验身心愉悦的健康生活,了解乌兰察布的红色历史,打造出“草原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旅康养文化”的独具乌兰察布特色的文旅融合链条。
制定科学规划,促进旅游民宿健康发展
强化“规划先行”意识,统筹优化布局。由文旅、住建部门牵头,制定市、县(旗)以及乡一级的民宿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本市旅游总体规划中,构建旅游民宿发展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各县(市)目前的民宿经营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倾听民声民意,结合各地实际出台相应的民宿发展规划。要进一步挖掘独具民族特色与优势的民宿商品,展现乌兰察布的独特魅力,营造区域特色旅游民宿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因势利导,规划特色民宿区块,推动民宿产业朝精准化、规模化、健康化方向稳定发展。
注重人才的引进培育培训
面对当前乡村人口“空心化”的问题,应围绕“五大经济”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或者招聘相关专业人才,解决目前在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方面的“想做而不知如何做”的问题。通过人才引进强化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物力和文化资源支持,提升本市绿色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积极发挥非遗传承人、乡贤能人在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中的作用,鼓励其传承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助推家乡乡村振兴。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游客体验
顺应现代旅游消费新趋势、新特点,以特色民宿、房车营地为重点,完善旅游景区、城郊点配套服务设施,不断优化功能,提升质量。尤其要邀请专业运营团队来本市交流合作,打造特色民宿,开发特色美食、文化旅游周边产品与特色旅游路线,进一步促进本市民宿等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来乌游客衣食住行良好体验,提高各项资源利用率。
建设一批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生产生活体验基地
把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和发展乡村旅游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航天航空文化学习、优秀文化传承、农村牧区生产生活体验、健康体育运动等内容结合起来,建设一批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生产生活体验基地。
深度挖掘、打造独具乌兰察布特色的民宿品牌
民宿是本地文化与自然资源的结合点。因此,旅游民宿是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切入点与着力点。有故事、有文化、有情怀的民宿是游客的诗和远方,是心灵的家。在民宿的挖掘与开发中,应结合本市实际,针对不同游客打造不同风格的民宿。例如,结合本市独特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打造传统蒙古包等草原游牧主题民宿;结合本市康养旅游,打造“绿色生态”主题的民宿;以察汗营、大河湾、岱海国际滑雪场为载体,建设冬奥会旅游延伸区,打造冰雪主题民宿等。同时,要鼓励民宿业主等当地百姓开发果蔬采摘、骑马、奶食品制作、滑雪等特色体验项目,使来乌游客真正融入乌兰察布蕴含的文化氛围中。
做好政府的支持与引导
强化政策引导支持,促进旅游民宿快速发展。坚持示范引领,结合本市的文明城市创建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社区的创建工作,对一些特色村落的道路、停车场、公厕、水电管网、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要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挖掘乌兰察布草原游牧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为发展民宿经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打牢乡村旅游民宿发展的基础。
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民宿建设
除政府支持外,一方面要瞄准旅游民宿发达地区和民宿投资主体,开展精准招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本市民宿开发建设;另一方面要鼓励当地农牧民参与本地民宿的投资与建设。这样既可以增加当地农牧民收入、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又可以提高农牧民建设、发展本地的积极性与热情。民宿的发展需要技术过硬、专业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可与集宁师范学院、乌兰察布职业技术学院合作,通过本地高校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本市民宿发展输入新鲜血液。
多措并举对本市特色文化产业进行宣传
把本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文化、生产生活文化、饮食文化、体育文化、红色故事、绿色产品等特色,通过电视台、宣传栏、各交通要塞的标牌、融媒体平台、现代媒体等形式,在那达慕大会等重大节庆活动期间进行宣传,加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的宣传推荐力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本市的知名度。
乌兰察布市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民族地区,在传承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上具有巨大潜力与重要意义。因此,文章认为应传承好、发展好乌兰察布市民族特色文化,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以乡村振兴为动力,做好当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传承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工作,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在助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