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参与艺术乡建的认知与响应
农户是艺术乡建的重要推动者和受益者,是乡村振兴过程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文化资源的拥有者。2023年1月6日,国家乡村振兴局等七部门印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指出全过程、全环节推进农民参与乡村建设,需要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和创造力,各级政府、村集体以及艺术团体需要引导广大农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学者发现,由于农户对艺术赋能乡村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认知不足和艺术乡建的公共产品特征,导致农户出现“搭便车”心态,使得艺术乡建的推进和建设成效出现了部分问题。
不少学者通过质性研究对农户参与艺术乡建的行为进行了讨论,学者王孟图在福建屏南古村落的艺术乡建设实践中践行“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一重要的乡村公益美育理念;学者张剑、刘亚秋认为主客体关系是艺术乡建中的关键问题,并从外来艺术团队的角度出发,以传播学视角对艺术家与村民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解码困难、受众缺位等现象,农户在建设过程中与艺术家有着取舍不对称和经济取向符号化的现象。这一现象在作者的实际调研过程中亦有体现,村民更在乎直观的“经济建设”,但艺术团队希望完成一些“文化表达”,存在一定的传播断裂现象。许多学者都认识到艺术乡村建设过程中村民的主体性地位,但主要视角还集中于艺术家或艺术团队的研究,研究方式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本研究将从农户视角出发,通过定量研究的方式,对农户参与“艺术乡建”行为进行讨论,以促进艺术乡建稳步落地和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
理论概述和研究假设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艾森克(Icek Ajze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解释个体行为的理论框架,可用于解释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行为意图以及最终的行为。人的行为意愿受到内部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大要素的影响,而行为意愿将影响人的实际行为。在艺术乡建的背景下,行为态度是农户在进行艺术乡建的相关行为前的内在认知和评估(如:农户认为艺术乡建是否能带来对应的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主观规范是来自农户在进行艺术乡建决策和行为时所感受到的外部影响力(如:农户会受到家庭、邻里、村委的行为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是农户对能否完成某些行为的胜任感,对是否能完成某些行为所需因素的主观判断(如:村民是否具有相关的技能、参与途径、闲暇时间和经济能力等等)。
人际行为理论由文化心理学家蔡安迪斯(Triandis)于1977年提出,蔡安迪斯的人际行为理论特别关注个体内部与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观点主要为人的行为是来自内部性要素和外部性要素两方面的综合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的,主体采取特定的行动受到其自身的意愿、习惯以及外部促成条件的交互影响。村庄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社群,具有熟人社会特征,且主要由血缘纽带关系构成。在村庄环境中,乡贤能人和村规民约具有内部的社会环境促进性,在艺术乡建过程中,外来的艺术团体和政策引导具有一定的外部促成性,使村庄独特的社会环境对村民的参与行为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将人际行为理论作为对计划行为理论的扩充,将人际行为理论中的外部的促进条件“社会环境”作为中介变量引入研究,构建了艺术乡建中农户参与行为的6个假设,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艺术乡建中的农户参与行为理论假设
案例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宁波市的艺术赋能村作为调研的案例地。近年来,宁波市在艺术乡建领域开展了诸多实践活动。2019年,宁波市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行了“艺术赋能振兴乡村”的这一大创新性举措,通过邀请艺术团队驻村的模式,打造了诸多的艺术旅游景观。葛家村入选浙江省文旅融合典型案例,在2019年入选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名单。在宁海葛家村的实践取得明显成效后,宁波市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的新风,从宁海吹到了周边鄞州、象山、余姚等地,城阳村、东山村、九龙湖等村纷纷学习进化出了适合自身现状的艺术乡村建设发展新方法。在艺术赋能乡村建设领域,宁波市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实证分析
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文章运用SPSS26.0对调研所获得的120份问卷进行筛选,最终获得108份有效数据,其人口统计特征情况如表2所示。总体来看,调研地的女性样本比例高于男性。在传统农村家庭中,较多情况为男性外出工作,女性留守在家照料家庭。从年龄层面上,61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较高,我国乡村的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现象显著,这对艺术乡村建设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老年人是乡村文化和各种非遗等技术的继承者,青年时期具有一定的村庄建设经验;另一方面,老年群体身体状况不佳,学习能力退化,对艺术乡建存在“心有余力不足”状况。从职业状况来看,“外出务工”群体占比较高,受访地外出务工人员多为青壮年群体,中青年更具有劳动能力和更强的学习能力,对艺术乡建具有一定影响。在学历水平上,“小学及以下”和“初中”总占比较高,受访地区的农户整体的学历水平较低,农户受限于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会出现参与能力不足和参与途径受阻现象。从收入水平来看,占比最高为“7万-10万”,相比城镇居民来说,农户的较低可支配收入会影响参与艺术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表2 受访者及其家庭的特征分析
信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是对测量工具即问卷量表数据的所得结果的一致性和内部性的检验,用于反映所获数据真实程度的指标。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s α)是比较常见的信度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验证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越接近1,说明信度愈高。效度检验是对测量内容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检验,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本研究将以KMO检验和Bartlett 球形检验为主。在研究结果中,KMO检验的系数越接近1,说明因子分析的适合度愈高。
文章通过SPSS26.0软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该调研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结果均在0.7以上,说明该问卷数据的信度良好。该调研问卷潜变量的KMO系数均在0.7以上,说明该问卷数据的效度良好。为后续的结构方程模型搭建和结构分析奠定了基础。
表3 调研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由于变量假设间的错层次性,为避免传统的多元回归分析造成变量误差,使得研究推论出现错误,本研究将以结构方程模型以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研究通过AMOS 26软件,结合表1中的理论假设内容,构建出结构方程模型。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 结构方程模型搭建(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本研究通过AMOS 26进行运算获得上述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和显著性分析结果,得到最终的研究假设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结构方程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显著性分析和假设结果
由表4可得“参与意愿—行为态度”路径的标准化估计系数为0.423,并且p值在0.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证明在艺术乡建中农户的行为态度对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1通过。同理,“知觉行为控制—参与意愿”路径、“知觉行为控制—行为响应”路径、“参与意愿—行为响应”“参与意愿—社会环境”路径和“社会环境—行为响应”路径的系数分别为0.214、0.124、0.473、0.570和0.463,P值均在0.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证明假设H3、假设H4、假设H5、假设H6通过。在“主观规范—参与意愿”路径的标准化系数为-0.035,p值为0.683,证明假设H2被拒绝。“主观规范—参与意愿”路径上的作用系数效果不显著,证明了艺术乡建过程中的农户的主观规范并不能对参与意愿产生直接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现象值得讨论。在参与过程中,农户群体可能由于主观规范的认知影响倾向于采取一定的措施和行为,但是在事实上起到反向作用,农户在主观规范水平和意识越高,越容易缺乏对艺术乡建的正确认知和行为,具有一定的盲从现象,从而出现一定的抵抗现象和消极行为。
结论和建议
农户参与艺术乡建的行为存在一定的内因性,其行为意愿受到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的直接正向影响,也受到主观规范的部分负向影响。这较为符合计划行为理论的理论框架,表明内因性所影响的参与意愿是主导参与行为响应的要素,外因性的“社会环境”变量也衔接着农户参与意愿和行为响应。
依据本研究结论和调研走访中的实际状况,文章将从提升农户主体地位、加强政策宣传和发挥社会网络作用三个角度提出建议。
保障农户在艺术乡建中的主体性权益,完善艺术乡建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艺术团体和村集体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切实让更多农户了解、参与到建设过程中,使得农户获得一定的环境收益和经济收益。在走访过程中,许多农户对艺术乡建具有一定的主人翁意识,但苦于无法获得持续的经济收益用于改善生活,故而对艺术乡建参与态度较低。因此,需要政府和村委会组织利用行政手段维护艺术乡建成果的利益分配和共享;艺术团队也需要因地制宜,与村委会协作共同提升农户参与艺术乡建的土地房屋和资金投入等资本的预期收益评价,从而提升农户的自信心和抗风险能力。
加强政策宣传途径,扩展针对不同群体的宣传方式。农村环境中的宣传途径主要停留在邻里的口口相传、宣传栏、村民大会、村干部宣传等形式,具有一定滞后性和不完整性,针对不同群体,需要采取全年龄覆盖的宣传途径。对于中老年群体,需要着重于纸媒和电视等较为传统的途径进行宣传。在走访中,不少老人仍旧保持读报和定时收听广播电视的习惯。对于中青年群体可以在网络媒体中进行较为丰富的艺术乡建案例分享和相应的政策宣传,提高不同群体对艺术乡建的认知和理解。
发挥社会网络对优秀乡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正向作用。农村作为典型的熟人社会网络,血缘关系、乡贤能人和村委会是村庄环境中促进村庄事务顺利进行的主要力量。健全优秀乡风对提升农户的归属感和内部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艺术乡建过程中,外部的政策推力和艺术团体的加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文旅产业建设也带来了制度建设的必然需求,建立良好的村规民约制度和经济分配体系,比如艺术乡建参与过程中的优秀农户个人或组织进行物质和荣誉表彰等措施将对农户参与度提升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茹志威
终审:魏文源